戒得
陈思炳
□陈思炳
清史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清代名相张廷玉在给他的弟子、状元庄之恭外放赴任时,赠言只有简单的两个字:戒得。
得与失是一对反义词,“得”有“得到”之意。得到什么呢?得到的无非是金钱、财物、名誉、地位、权势等等,这似乎很好理解。而“戒”字,按《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防备、警惕,二是禁止、除去。张廷玉说的“戒得”,显然不能简单地作“禁止、除去”来理解。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读书人所追求的不就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那种光宗耀祖的荣耀吗?为什么张廷玉要对历尽寒窗之苦好不容易获得状元的庄之恭赠言“戒得”呢?能理解成要他放弃功名吗?显然不是的。要理解张廷玉之意,这与他的经历和处世思想紧密相联。张廷玉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老宰相,与他同朝的许多王公大臣或被诛、被黜,或以各种名义赐老(病)还乡实则罢官等,唯他四十年荣辱不衰。这与他面对宰相之尊,“栗栗然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丝毫也不敢放纵和懈怠有关。由此可知,这“戒得”之“戒”,应是“警惕”之意,即面对所得,需小心慎重,不该你得的要坚决拒之。
仔细想来,一个人的成败得失、荣辱乐悲,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他对“得”的戒与纵上。如清代的和珅、当代的一些腐败“老虎”,都曾显赫一时,不就是因为对“得”缺乏“戒”心,私欲膨胀,贪得无厌,终被枷锁扛吗?古人有羊续悬鱼、山涛悬丝、周新悬鹅、苏琼悬瓜以拒“得”,还有于成龙、包拯、于谦、林则徐等,这些清官廉吏面对金钱物欲的诱惑不忘戒律,清廉守身,名垂千古。当今那些时代楷模,如焦裕禄身为县委书记,不让子女白收一张戏票;谷文昌位居林业厅副厅长,不占用一木为女作嫁;汪洋湖身为水利厅厅长,不受一鱼慎开口戒。这些优秀人民公仆,面对手中的权力不“近水楼台先得月”,不自我放纵。戒得,使他们在拥有权力的时候,不忘肩上的责任;运用权力的时候,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感受到权力能带来某些便利的时候,不忘党和人民的利益与监督,以实际行动铸就了他们人生的辉煌。
让“戒得”成为我们人生的修身之道,引以为鉴,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不断检点自己的言行,不妄所得,不纵所得,慎对所得,严于律己,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