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中国茶的艺术之美
——读于良子《茶事艺文》
范伟锋
![]() |
范伟锋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与人们的关系密不可分。它既能解渴疗疾,又可悦目赏心,因其特有的色、香、味、形,从而使历代文人为之歌颂吟唱、泼墨挥毫,茶事艺文应运而生。可以说,茶及其所衍生的艺术作品,让人窥见大千世界的斑斓,品味短暂人生的辛酸欢愉。
身为资深茶人,于良子一边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注茶叶研究,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书法、篆刻等艺术创作。难得的是,他将两者有机结合,吸收到茶文化的普及推广中,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影响。这本《茶事艺文》,就是他欣赏历代茶事艺文作品的感想随笔,亦是他多年深挖广宣茶文化的又一杰作。
在《茶事艺文》一书中,于良子用鉴赏的眼光,撷取先秦至近代著名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从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出发,勾连艺文作品的作者与社会背景,以人系物,以事明艺,讴歌文人、艺术家对茶文化发展的贡献,检索茶文化的嬗变轨迹,折射出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
于良子认为,茶事艺文包括诗词、曲赋、书画、楹联、金石篆刻、民间传说、工艺美术、歌舞、戏剧、小说、散文等形式。这些形式的作品数量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书画和文学两大类。《茶事艺文》全书20多篇文章,大部分围绕这两类展开。显然,书中提到的有一些艺术家不单在书画方面造诣颇深,而且还是文学家、诗人。作为宋书法“四大家”之一的蔡襄,深受茶文化熏陶,爱研习茶事茶艺,写就一部茶叶品饮艺术专著《茶录》。《茶录》尽显蔡襄书法艺术的精湛,详尽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等“斗试”步骤,一展茶的多彩美、求真等特性,把自己对茶的艺术主张发挥得淋漓尽致,堪称茶事艺文专业之作、茶文化发展史上的转折之作。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作为天才式的文学巨匠,苏东坡留给今人太多的怀念和遐想。当然,在茶事艺文史上,苏东坡也是熠熠生辉的。在《苏轼茶事艺文荟萃》一文中,于良子选了《试院煎茶》《游惠山》《和蒋夔寄茶》等茶诗,以及《一夜帖》《啜茶帖》《新岁展庆帖》等书法作品,深入剖析其来龙去脉和内涵要义,完整呈现苏东坡爱茶的一生,领略他挥毫啜茗、寄情于茶的绝代风采。穿越时空,通过这些茶事艺文,我们仿佛看到那个一瓯知足的东坡,落拓旷达的东坡。
另外,读《茶事艺文》,我们还看到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于良子判断唐、宋是茶事艺文的两大高峰时期。除了苏东坡、蔡襄外,他着重书写了唐宋时期的一些茶事艺文。如《唐代茶诗掇英》一文,他列举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著名诗人的茶诗,尤其是卢仝“七碗茶歌”和皮日休、陆龟蒙唱和诗《茶中杂吟》,使人感受到他们对茶的炽热情感,也从侧面了解那个时代的茶叶生产和茶文化发展状况。而在《“山谷”茗香》《“米颠”茶兴》等文中,于良子介绍黄庭坚和米芾的有关茶事作品,引人走进多姿多彩的宋韵时代。
茶是历史的、艺术的、大众的,更是属于自我的。我们从《茶事艺文》一书中,捕捉到文人墨客在茶事中放飞自我的个性,窥探到茶的雅俗共赏之美。《形形色色的“玩茶”艺术》《中国第一部茶具图谱的文化意义》等文,展示了如梦如幻的斗茶、分茶技艺和各式各样的茶具,令人叹为观止。《“吴门四家”丹青品茶》《老莲茶味几人知》《“扬州八怪”的茶艺》等文,则将件件茶事艺文作品包含的文化心理和意蕴传达出来,更品读到这些茶人“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的高贵品质。
“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我们自豪着古人非凡的茶事艺文的同时,不妨静下心来,好好品茗,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