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祠前的遐思

  □周孟贤

  读史,让人发思古之幽情。观景,让人浮想联翩、追溯往事。经不住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家乡德清县自然、人文景观的诱惑,产生了踏勘蠡山的念头。

  蠡山原名凤凰山,坐落在澉山乡刘桥村。相传春秋时,范蠡携西施泛舟湖上,后人为纪念这位“贤相”于清初建祠于凤凰山,后改名为蠡山,一直延续至今。我兴致勃勃地穿过民宅、绕过竹林,沿着山径一步步向山顶走去。不一会我的双眼兴奋地一个趔趄跌在“范蠡祠”三个大字上。我的目光越过250平方米的范蠡祠——向四野环顾,这里天高地宽、水田成网、飞鸟啁啾,静静的河流缓缓地流淌着,河面上铺满了阳光,阳光不住地闪着金烁,那些小船活像小蝌蚪在水面上游弋,远方的山峦,那层层叠叠的轮廓,那似有似无的线条,恰似山水画中勾勒的焦墨,那原野上的小草柔柔地铺展着,高举绿色大旗登向山顶,那些树,伸着粗壮有力的枝桠, 好像一只只手臂伸向天空:要抓大块大块的云朵, 要抓大块大块的湛蓝。置身其境,让人心旷神怡,如嵌画中。

  站在祠前,刹那间我的脑海跳出史书概括范蠡平生的一句话:“与时逐而不责于人。”范蠡的眼力、判断、睿智,折服了天下多少人啊!这位楚国籍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辅助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实行一系列富国强兵政策,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使越国灭掉吴国,称霸一时。功成名就之时,范蠡毅然决然告别勾践来到齐国——“下海经商”,自号鸱夷子皮。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清醒的、深刻的、正确的,是史上把脉、识人的高手!赞叹之余,我不禁思忖:范蠡的出走固然与他有一双洞若神明的眼睛有关,但是否还可以说,他对仕途的淡泊起了决定性作用呢?

  不止于此,他从齐国写给文种的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它的价值,我认为不只给当年的文种提了个醒,也为一代代后人提个醒,实乃传世警钟!许多高智人士,有时也很迂、很蠢,在奸者、阴谋者、小人、暴君面前犯下幼稚、低智的毛病,聪明如文种,最后也拿了勾践派人送来的那把剑自杀,而那剑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伍子胥自杀的宝剑……

  步入范蠡祠,在祠后的观音殿,惊见一口陶朱古井,井水清澈见底,用手指轻轻一点,皱褶的水面随即荡开一圈圈涟漪,我那看花的眼眸似见水中映现着面目朦胧的范蠡和西施。走出范蠡祠,远望观音殿,我发现庙貌似舟。哦,那是意寓范蠡泛舟五湖?我忽然想到,清光绪十九年德清人俞曲园曾敬送“庙貌扁舟”一匾,不知道这块匾后来栖息何处?

  范蠡祠的修复,可以说是做了一件史海钩沉的好事。我个人总感觉祠内或祠前还缺少点什么,什么呢?我想可把范蠡当年写给文种的那封信刻在碑上,以警示后人。一代代的后人,是否应该学学范蠡对仕途的淡泊,明白月满则亏的道理……

  回首范蠡祠,那跳跃在“殿”上的阳光,似乎在折射有关范蠡的一段历史传说和他携美女西施浪迹天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