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蹭课”收获多

  □刘跃

  季羡林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他无论是求学期间还是从教之后都谦逊好学,乐于旁听其他老师的授课。

  季羡林于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就读,除了学习本系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外,还经常利用富余时间去旁听其他老师的授课,如俞平伯、朱自清、郑振铎、冰心等人的课。他曾旁听过时任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课。季羡林回忆说:“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季羡林当时就对梵文产生了兴趣,1935年深秋,他清华毕业后去德国哥廷根大学就读,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语等冷门学科,成为这方面的著名学者。

  1946年,季羡林从海外回国受聘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新成立的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还兼任文科研究所的导师。1947年,汤用彤教授在北大开设了“魏晋玄学”这门课,课堂就在他办公室的楼上。在当时,一位教授听另一位教授的讲课,简直是匪夷所思的事。但季羡林并不在意,毅然取得了汤用彤的同意,成为他班上最忠诚的学生之一,一整年都没有缺过一次课,而且每堂课都工整地做听课笔记,巨细不遗,最后记了一大本笔记,此后一直保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