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和我父亲的二三事
曾东元
![]() |
| 张大千 |
□曾东元
张大千是我父亲的姐夫。1920年张大千与我姑母结婚时,父亲仅13岁。我父亲在家是幺弟,母亲过世早,长姐当母,关系非同一般,所以张大千对我父亲也十分关照。
1937年,我父亲从国民政府中央军校成都分校毕业,被分配去浙江盐务局工作。要离开四川家乡,离开年近6旬的老父,父亲心中犹豫,想请大千仲兄张善子帮助,通过他过去在四川盐务部门任职时的老同事,就近安排去四川自贡等地的盐务系统工作。
张大千知道后就劝父亲说:“去浙江好,男儿志在四方嘛!我去过浙江杭州一带,那地方环境好,生活也方便,人也好相处。”父亲听了张大千的话,便和新婚的我母亲乘长江轮船经上海赴杭州,去浙江盐务局报到。
那时候不知道,日军很快把侵华战火扩大到南京以及江浙一带。父亲到杭州工作不到半年,就跟着当时的省政府向浙西南金华、龙游、龙泉一带撤退,一直退到江西。1945年8月抗战胜利,才从江西赣州返回杭州。
1945年10月,父亲调到上海盐务局工作,次年才见到正在上海筹办画展、八年未见的张大千。画展结束后,父亲又陪同张大千去了一趟抗战胜利后的杭州,专门去游览了西湖,看望了住在涌金门放庐的黄元秀等老朋友,还专程去游览了张大千曾经出家过的灵隐寺。
1945年12月,才到上海盐务局工作不到三个月的父亲,被通知将调动他去江苏徐州两淮盐务局任职。因为家小都在杭州,又听说徐州地处战争前沿,可能会打仗,父亲不愿去,就找时任民资四川建设银行董事长的堂叔曾宪九商量。曾宪九告诉他不能去。父亲就以身体有病为由,提出辞职申请,结果当局不仅不同意辞职,而且以“抗拒赴调”的名义,要给予处分。
不得已,我父亲又找了张大千。张大千爽快地答应了,说“不要慌,我会帮你”。当时,张大千正在筹备以敦煌壁画临摹作品为主题的画展,打算在刚刚取得抗战胜利的北平和上海举办。不久,父亲接到了上海盐务局的通知,予以“免职处分”,等于给父亲辞职开了绿灯。后来父亲才得知,是张大千找了同乡好友,即正在北平参与国共和谈的国民党政府要员张群帮助做了工作,父亲才得以解脱,离开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机关,到四川建设银行担任了襄理的工作。
1946年10月至1947年5月,张大千先后在上海举办了《张大千敦煌壁画展》《张大千近作展》和《大风堂门人画展》。 在此期间,他还带着他的弟子给父亲做了40岁寿宴。1948年,张大千到印度办画展,提出要我父亲跟他一起去印度,协助办画展,后因父亲放心不下杭州已有三个子女的家,未能随他出国。
1949年6月,张大千来到杭州游览西湖,顺便看望我的父母。在父亲陪同下,张大千一行泛舟西湖,踏勘雷峰塔遗址,漫步云栖竹径,还专门去了一趟灵隐寺,拜谒如来大佛。近中午边,张大千走出殿外,抬头久久眺望南北两高峰,并乘兴作《重游西湖》诗一首:
三年我不到杭州,重见青山水上浮。高并两峰云暖暖,阴沉一径竹修修。
黄妃塔已成秋梦,忠烈祠空识旧游。瓜皮艇子无多大,载酒还教一日留。
落款为:己丑夏大千张爰
1950年12月,张大千在国民党高官张群的“安排”下,匆忙去了台湾,但大部分家小留在了成都。之后他又辗转香港、阿根廷和巴西,最后在巴西购地修建八德园,定居达22年(1954~1976)。
听父亲说起,张大千对中国共产党是有好感的,当时对是否要离开大陆,也是非常犹豫的。这是因为年轻时(1915),张大千就读重庆求精中学,教他国术体育的老师就是刘伯承。那时刘伯承在国民党元老、重庆镇守使熊克武部任团长,为在学生中开展反袁救国运动,奉命到求精中学任短期的军事教官。由于师生关系融洽,张大千在晚年的回忆录中记叙了刘伯承对他的教诲,尤其是刘的家国情怀对他的影响。1916年暑假,张大千与几位同学还相约去看望已离开求精中学的刘伯承。抗战期间,刘伯承成为八路军的主要将领、抗日名将,张大千多次与父亲讲起他对刘伯承及中国共产党的敬仰之心。
1949年2月底,北平和平解放,当他听说古都未发生战事,文物保存完好,思想上对共产党非常佩服。当时,张大千临时居住在香港九龙亚皆老街。3月的一天,廖仲恺遗孀何香凝到访他的寓所,说她将应邀赴北京出席新政协,拟请张大千作画一幅,作为带给毛泽东主席的礼物,张大千当场答应。三天后,他精心创作的《荷花图》交由何香凝带给毛泽东,这是一幅高132厘米、宽60.7厘米的水墨淡彩画,墨色浓郁的荷叶之间,一朵白莲傲然而立,给人以生机盎然、万象更新的印象。画作左上方,张大千提款:“润之先生法家雅正,己丑二月,大千张爰”,显示了作者对受赠者的高度尊崇。
《荷花图》现收藏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但另一方面,他与国民党的一些高官如于右任、张群等有多年交情,张大千十分注重情感,致使他难以下决心留在大陆,而长期侨居巴西。
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周总理多次接见张大千在国内的亲属,并安排他们去国(境)外见张大千,同时也派专员去做张大千回国的工作。张大千也有叶落归根回大陆的想法,无奈“文化大革命”爆发,张大千最终在1976年以77岁高龄,迁回台湾定居。
1981年,表姐张心庆经廖承志副委员长帮助安排,与张大千恢复了联系,并打算次年转道香港赴台湾探望,我父亲准备了几盒杭州的西湖龙井茶,拟托表姐捎去。由于当时两岸尚未开放三通,而且表姐具有成都市人大代表的身份,虽然是张大千的女儿,但在香港仍被台湾当局卡住。以后又转道美国,期望能在美国与张大千相聚,不料经医生建议,张大千体弱多病,不适合离开台湾出行,表姐只得在纽约与大千先生通了电话,转达了父亲的问候。1983年4月,张大千在台湾去世。自1949年一别,父亲再也没有见到过张大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