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建设“十百千”书院

  □民盟省委会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为辉煌灿烂的宋韵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南宋时期,中国文化和学术中心南移,书院得到快速发展,总数达到442所,仅浙江就有156所。如余杭的龟山书院、桐庐的钓台书院、平阳的会文书院、绍兴的稽山书院、东阳的石涧书院、仙居的桐江书院、开化的包山书院、缙云的独峰书院等,吸引了朱熹、陆游、吕祖谦等大家前往讲学,推动了以浙东学派为主要代表的宋代浙学的空前兴盛,也促进了教育思想的革新。新时代传承弘扬宋韵文化,建议建好“十百千”书院,打造宋韵文化浙江标识。

  书院传承

  南宋书院的发展为学术思想的繁荣、浙学的兴盛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宋代士大夫有热心讲学的传统,书院宽松的教育氛围成了他们讲学、宣传的首选平台。大批文人的集聚,促进了书院的繁荣。在宋代浙学流派中,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和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其学术思想基本上都在书院形成。

  南宋书院发展构建了完善的书院教育制度,形成了先进的书院教育理论。一方面,各书院在创办过程中均非常重视建立完整的办学体系和规章制度。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及后来的各种书院规范,构建了比较系统的书院教育制度,确立了宋以后书院教育的总体格局及范本。

  另一方面,南宋书院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主要体现在:一是教育对象转向平民子弟。宋代书院改变原来入学资格的限制,士农工商的子弟都可以入学,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初步得到体现。二是教育目标重在育人功能。南宋书院以传播新儒学思想即理学为己任,重在道德人格的培养。三是教学方法注重学术交流。重视延请名师到书院授课、交流,士大夫也热心于到处讲学交流。朱熹不仅创建了书院,还先后讲学于21所书院。四是学习方式强调自学实践,反对一味灌输讲授和墨守成规的学习方式,鼓励自行钻研,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

  对策建议

  利用好我省丰富的书院文化遗产,打造宋韵文化浙江标识。

  打造10个现代书院。对目前仍保存较好的杭州万松书院、乐清会文书院、仙居桐江书院、缙云独峰书院、遂昌鞍山书院等,可通过充实文化元素,进而打造10所具有书院基因、时代特质的现代书院。可以万松书院为试点,探索现代书院的规范要求,将其打造成现代书院的范本。比如书院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国学为主,聘请当地名人担任院长,由院长聘请导师团,按不同课程面向社会招收成年学员并组班授课,邀请各地名家举办专题报告和沙龙活动,开展丰富的学术交流,构建网上学习平台,全方位支持线上学习等。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在全省打造10所左右的现代书院,推动我省文化兴盛。

  开发100个书院遗址。古代书院悠久的历史故事和珍贵的人文资源,是文旅开发的好标的。近年来,已有一些书院进行了文旅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永嘉书院以永嘉学派为背景,以商道文化为根基,依托周围星罗棋布的古村落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打造了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艺术交流、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省重点文化园区。可深入挖掘一批书院资源,如余杭龟山书院、淳安瀛山书院、宁波南山书院、慈溪慈湖书院、绍兴稽山书院、衢州柯山书院等,丰富其文化内涵,打造成100个书院文旅项目,使其成为文旅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提升1000家教育基地。中小学和业余成人培训机构是承载书院文化的重要载体。我省的中小学和农民培训学校数量庞大,可在全省选择建设1000家书院教育基地。一是打造500家学校书院,作为传播宋韵文化的重要阵地。从全省选择500所有特色的学校,如宁波市镇海蛟川书院、金华丽泽书院、文成县武阳书院以及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其自身跟书院就有天然联系,可以在学校设立书院,秉承诗书文化,传承和传播宋韵文化。二是打造500个业余农民培训学校场所,作为传承书院文化的广阔平台。古代书院在老百姓中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书院开放性、互动性、自主性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可以为农民培训提供一条新路。培训内容上,既要安排统一的现代科学知识、科学种植、休闲娱乐,也要结合当地安排国学知识、历史文化、乡土人情;培训方法上,可利用业余时间,采用农民乐于接受的自学、座谈、讨论、实践等互动交流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培训场所可选择有特色的书院遗址和农村文化礼堂,授予书院文化示范基地,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