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端》:给儿童讲好文物故事

  □赵畅

  不久前,以故宫瑞兽“甪端”为原型的故宫博物院首部音乐儿童剧《甪端》在上海美琪大戏院精彩上演。在壮美的紫禁城里,有186万余件(套)文物被妥善珍藏,《甪端》从这些文物中提炼角色原型,赋予其独特的角色外形与性格特征。故宫博物院借音乐儿童剧《甪端》给儿童讲故事,无疑是一种遵循儿童普遍的欣赏习惯与儿童认知、兴趣相适合的审美教育。

  作为首部音乐儿童剧,《甪端》可谓是故宫博物院精心打造的一款富于创意和教育意义的文化产品,其最大的特色亮点就在于:用串联线讲故事,用提炼法塑角色,用沉浸式彰美感,用辩论“赛”引识见,从而在让文物“活”起来中实现儿童对这些文物的了解和喜爱。

  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甪端”是故宫中一座明万历年间掐丝珐琅香薰神兽,剧中以其作为主角来表演,串联起国宝级文物清乾隆金瓯永固杯、南宋沈子蕃缂丝《梅鹊图》、晋代书法家陆机的草隶书法作品《平复帖》等幻化成的重要角色,便令剧情在一幕接一幕、一环套一环中得以拓展和延伸。用串联线讲故事,旨在立体地、有代表性地展示故宫的文物,呈现我国文物的丰富性,并通过相互穿插、层层剥壳见笋式的推进和恰到好处的诠释,帮助儿童观众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进而感悟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民族的自信。

  如何让有代表性的文物既有属于自己的个性表达,又能契合音乐儿童剧表演的艺术要求,换言之,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令舞台上“活起来”的文物显得十分有趣,从而能够引发儿童观众的共情共鸣?《甪端》在创作表演中,力求从这些文物中提炼角色原型,赋予其独特的角色外形与性格特征,当是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比如对主角“甪端”这一角色的塑造,剧中就给这位“400多岁”的他赋予了“一颗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童心”。而恰恰是凭了“一颗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童心”,既令“甪端”有了个性化的艺术标签,而且也带动了剧情的层层展开和步步深入。

  故宫博物院中的文物是美的化身,《甪端》选取的代表性文物更是优中选优的极品。那么,如何让儿童观众能够渐入欣赏的佳境?最好的手段就是用艺术美来引领,诱导他们进行感官体验和认知体验,驱使他们沉浸于对衬托文物美的多元要素的理解和享受的状态,进而更好地理解文物之美、文物之理、文物之趣。是的,这次演出把最强的阵容、最好的舞台、最好的灯光、最好的裸眼3D都奉献给了上海的观众,可谓用沉浸式舞美影像、裸眼3D等前沿科技打造出了华丽舞台,让以故宫的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为代表的中国古建筑艺术美感直击人心,于是也就生生激荡出文物与艺术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规模效应、互动效益和溢出效应。

  文物本身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讯息,随着时空的转移,这些承载着古典文化的文物给后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助推作用?又给当代的历史研究、文化传承、艺术进步有着怎样的启迪和借鉴?等等,这必须用儿童听得懂、听得进的方法说给他们听,而且还必须有开阔的思路和创新的表达。否则,单纯靠平面的线性的表达,会显得很生硬,也很难完整而透彻地进行解读。显然,《甪端》“在舞台上与甪端就古典文化与当代潮流展开‘大辩论’”,这般演绎无疑很立体、自然而妥帖——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文物传承逻辑的推理,也就此廓清了有人认为“文物是一种劳民伤财的负担”的模糊认识和偏见。

  更值一提的是,为了丰富《甪端》故事的厚重性和生动性,剧中又还原性地呈现了“故宫文物南迁”的故事。1933年,故宫博物院为了守护珍贵的历史文物,将部分文物分批运往上海。从这个意义上说,《甪端》全国巡演上海站的开票时间也正是为了纪念“故宫文物南迁”的上海之旅。接下来,该剧还将沿着文物南迁路线,前往重庆国泰艺术中心、安徽大剧院、陕西大剧院等。作出这样的安排,可见故宫博物院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