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通用官箴“清慎勤”

  □齐世明

  图中匾额的“清慎勤”三字,为康熙皇帝所书。匾额中上方钤有“康熙御笔之宝”大印。其规格49×122厘米,北京保利2011年秋拍成交价达1495万元。康熙堪称清代帝王中的书法家,而“清慎勤”三字在玄烨一生所书的字体中显示了其最成熟的风格。

  康熙写“清慎勤”最好,亦最勤。据清人王士祯《池北偶谈》所载:“康熙二十一年,广西巡抚郝浴疏请颁赐御笔‘清慎勤’三大字,部议俞其请,遂遣赐各直省督抚云。”康熙帝将御书“清慎勤”三字,遍赐京师与各地衙门,其意义就是希望这些官员以此作为工作作风的标准参照。换言之,“清慎勤”是康乾盛世时期的为官之道,也是清代官吏的座右铭。

  “清慎勤”可不是康熙的原创,这三个字最早应该是晋武帝的父亲司马昭之言。《三国志·李通传》裴松之注引王隐《晋书》说:“(李秉)昔侍坐于先帝,时有三长吏俱见。临辞出,上曰:‘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意思是:为官掌权当清廉、谨慎、勤勉,修成达到这三重境界,还发愁治理无方么?南宋吕本中以《官箴》三十三条传世,首条开头即道:“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意思是说,为官从政最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清廉;二是要谨慎;三是要勤政。做到这三点,不仅能保持你的官位俸禄,还能远离麻烦耻辱,上可获得领导的器重,下能得到下属及群众的支持。

  展开说,“清慎勤”之清,为清廉,不敢自私自利;慎,为谨慎,事事敬谨,不敢毫有贻误;勤,为勤勉,夙夜匪懈,勤理公务,不敢苟且晏安。如此严谨,自然从宋代起便成为遍行于官场之官箴。各级官员均奉“清、慎、勤”为工作原则,如“勤”的起码要求便是按时上下班。不遵守如何?对迟到早退、缺勤等行为,历朝均有惩治办法。明朝流行廷杖,缺勤一天笞20小板,满20天杖打100大板。唐玄宗时,文武官朝参,无故不到者,夺一季禄;唐肃宗时,朝参官无故不到,夺一月俸。

  回到康熙常题“清慎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称:“清、慎、勤三字,以为当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另据清代史学家赵翼的《陔馀丛考》记载:“各衙署讼堂多书清、慎、勤三字作匾额。”确实,康熙之后直至清末,一代代都把“清慎勤”作为座右铭。梁启超 《新民说·论公德》说:“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

  “清慎勤”,流传最广的官箴,其体现了传统的为官智慧,对今天党员干部为官从政仍有十分现实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