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代兽首玛瑙杯

  □雷焕

  唐朝我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家。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中写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长安城是当时各国使臣商人前来朝拜纳贡的地方。

  唐兽首玛瑙杯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6厘米,由红、棕、白三色相杂的玛瑙雕成,层次分明。一端雕成杯口,口沿外有两条圆凸弦纹,杯体光滑流畅。另一端雕凿成生动可爱的兽首,兽首圆瞪着双眼,目视前方。乍一看,兽头上顶着两只弯曲的羚羊角,但面部却似牛,像羊非羊似牛非牛。兽嘴部有流口,为不规则扁圆形,内径最宽处1厘米,外径最宽处1.4厘米。流口外部有金盖帽,金盖后面有金插管堵住流口,插管细长中空,金盖帽雕刻成兽嘴与流口紧密相接,使杯中液体不会流出,同时给玛瑙增加了明快的色彩。

  此杯于197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遗址,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关于这件兽首玛瑙杯,在《旧唐书》中就有“开元十六年大康国献兽首玛瑙杯”的记载。玛瑙杯的造型与西方“来通”相似。“来通”起源于西方,希腊的克里特岛在公元前1500年已出现此种器物,希腊人称之为“来通”(rhyton),它像一只漏斗,可用于注神酒。当时人们相信来通角杯是圣物,用它注酒能防止中毒,如果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则是向酒神致敬的表示。传到亚洲以后,来通广泛流行于美索不达米亚至外阿姆河地带的广大区域,甚至进入中国。因此有的学者推测此杯是从中亚或西亚进献来的礼品。但也有研究者坚信,此杯出自唐人之手。兽首杯在制作之初,可能也想模拟西方风尚采用羚羊之形,可由于对题材的生疏,所以最后成了现在的面目。所以,这件珍贵的玛瑙杯不排除是出自居住在长安的中亚或西亚的工匠之手,抑或是唐代工匠学习外来工艺后,利用外国进贡原料琢制而成的杰作。

  此杯的材料用的是极为罕见的缠丝玛瑙制作而成,层次分明,材质纹理细腻,光鲜润泽。再加上工匠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利用材质自身的形状和纹理来进行雕刻,随形变化,当真是鬼斧神工。这只玛瑙杯可以称得上现今为止发现的唐朝玉器中做工最精湛的一件。它是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是我国的顶级国宝,更是我国首批列入禁止出境展示的文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