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图书馆“上班”

  □朱辉

  某省图书馆公众号转发了一篇文章,文中说如今大城市的图书馆里,常年都会有一批“编外员工”。他们“朝九晚五”每天准时来“上班”,虽然没有工资,却严格自律,在图书馆一呆就是一整天……这些人中的一部分,是因为原单位裁员或者自己裸辞,暂时处于失业状态。他们怕家人担心,每天依然假装去上班,在图书馆待一天。

  这篇文章点击量颇高,下面还有不少评论。第一条就是“我就已经在你们图书馆‘上班’大半个月了”。可见如今图书馆里的“编外上班族”恐怕为数不少,各地应该都有这种现象。

  其实去图书馆“上班”绝不是新生事物。20多年前,我们厂停产了,同事小舒就曾在区图书馆“工作”了八个多月。后来厂里有位同事接了个小工程,上他家邀他帮忙。他不在,他妻子说小舒去厂里上班了。那位同事说厂里早就停产了,上哪门子班?事情这才败露。其实即便没有被揭穿,他也撑不了多久了。因为他每个月按时给老婆上交家用,私房钱经历8个月的消耗,基本已经“米缸见底”。

  小舒如今已是老舒,过两年就该退休了。想想如今图书馆里那些“上班族”,他们的父母就是我们这个年纪。我们这代人大多经历过下岗、再就业,这点和我们的父辈不一样。我们能理解失业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方面和孩子们并没有代沟。他们完全可以开诚布公地和父母谈谈,应该会得到理解。

  我们这代中的一些人当年蛰伏于图书馆等待应聘机会时,常能在报刊上看到“专家”的指导意见。他们都说应该“骑驴找马”,先找份不喜欢的事情干着,边干边寻找跳槽机会。“专家”可能普遍缺乏真正的职场经验,他们不知道所谓“低薪休闲”工作,现实中基本不存在。再低薪的工作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工作量非常饱和。社会上正规招聘通常需要笔试、面试,10次应聘能有1次被录用,就算运气很好了。试想哪个公司会允许你三天两头请事假?即便有这样宽厚的老板,如此不安心工作,也太没职业道德了。

  标明图书馆附近有哪些廉价快餐店,附近哪些地方有做小时工的机会……据说这样的图书馆“上班”攻略图,在手机上也能搜索到,这倒是比我们当年方便多了。

  边读书自我修炼,边寻找应聘机会。图书馆里的“上班”经历虽然有压力,甚至会有一点焦虑,但许多年后回想起来,也是一段有意义的青春记忆。图书馆“上班族”中,肯定会产生一些成功人士,这段“苦其心志”的特殊上班经历,将是他们成功路上的重要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