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钱过日子

  ■陶琦

  豆瓣有一个“节俭抠门省钱”小组,供网民交流平时如何省钱过日子,除了能看到各种节约妙招,也不乏奇葩故事。如有人“揭发”她妈妈抱怨亲家母看不起自己,家人都觉得她想多了。有一天两家人相聚吃饭,亲家母把一串已经坏掉一半的葡萄扔到垃圾桶里,她妈妈觉得可惜,当着众人的面又重新捡出来洗洗吃掉,一家人才发现问题是出在了哪里。

  法国诗人夏尔·佩吉一百多年前感叹人类社会的繁荣:“世界自耶稣基督时代以来的变化,还不及过去30年的大。”实际上,诗人并没有赶上物质文明发展最快速的时期,真正应该发出惊叹的是现代人。生活中,很多人从昔日的物质匮乏一下快速递进到百物丰富时代,经历了冰火两重天,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行为常呈现出两极化的倾向,要么变着各种法子炫富,要么仍停留在旧有的节俭模式里。

  曾有学者揶揄,他所在高校建了一个自助洗车台,供员工免费洗车。洗车台前常有人半跪在自己的车旁,用牙刷逐一细刷不易冲洗到的部位,不仅长时间占用公共设施,车主估计也很难感受到生活品质获得提升的快乐。对于过度惜物的人,车是奢侈品,而不是普通的交通工具,稍有磕碰的痕迹,就会导致巨大的懊恼与心痛。

  而且,过分节俭的人常与财富、地位构成一种绝妙的三重世界关系。美国最著名的“华尔街女巫”海蒂·格林,19世纪中期就从华尔街通过股票和大宗商品交易,赚到了超过10亿美元财产(相当于现在270亿美元),但各种关于她“省钱”的故事,也与其财产数字相映成趣。例如,她看到有店铺承诺可任意退货,回家把已经使用了多年、磨损得不成样子的扫帚拿去退掉,只为了赚回10美分。

  只不过,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海蒂·格林也有失手的时候。她的儿子幼年时滑雪摔断了腿,为了省钱,她先是自己为儿子正骨,眼见无效,又与儿子化装成乞丐,想混入穷人诊所得到免费治疗,后被医生识破赶了出来。直到儿子的腿感染溃烂,海蒂·格林才被迫为儿子支付医疗费用,儿子只能截肢保命。

  另一个曾霸榜美国首富20年的保罗·盖蒂,朋友到他家做客,想用电话也必须投币,他在外面吃饭,更是永远只付自己那一份饭钱,即使与情人约会,也绝不会为对方付餐费。1973年,保罗·盖蒂的孙子在意大利罗马被人绑架,他拒绝支付赎金,导致孙子被绑匪割掉了耳朵……事情经过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金钱世界》。很多过度节俭的人都是根据自己的价值需求,建构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模式,身边人也很难幸福。

  心理学认为,人在某个环境中接受的训练越多,意识思维受其影响也越大。这也解释了不少经历过物质贫困的人,为何有时会因过度节俭,偏执到与他人无法互相理解的程度。生活中有些人节俭,是为了生活迫不得已,有些人则是被内化成为了一种本能,一切皆以旧有的模板为标准。多年前,我有一个熟人早早奔了小康,但他家里的电视机、洗衣机,包括摩托车的油箱和排气管,都用金丝绒布做了罩子,精心保护起来——很多人过于节俭的行为,是以牺牲正常生活为代价,谋求既有的自我认同,有时沦为了他人眼中的笑话尚不自知。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谈论金钱对人的心理影响,认为过分富裕会让人变得贪婪,过分贫困又会让人陷入到生存的苦苦挣扎之中。所以,人的最佳状态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既有稳定的物质基础,又有足够的精神动力完善自我。

  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不总是以延续前势为亮点,虽然节俭、惜物、不浪费,是任何时代都须秉持的美德,但懂得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体面地生活,不在一些基本消费上锱铢必较,无疑也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为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