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展千年径山茶
![]() |
□杭州市余杭区政协
径山茶始栽于唐、兴于宋,与径山寺同源同宗,距今已有1280余年。径山禅茶文化是杭州余杭区三大文化之一,2022年11月“径山茶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进一步推动杭州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持续擦亮“中国茶都”金名片,径山茶应争当表率、争做示范、争创一流,形成新时代“杭为茶都”茶产业新格局。
现状
茶产业基础扎实。区内茶园面积约6万多亩,成品茶年产量稳定在8000吨以上,其中名优茶250吨左右,品牌价值达27.34亿元,并初步形成以径山毛峰绿茶为龙头,径山红茶、抹茶、蒸青茶及各类茶衍生产品共同发展的茶系列产品格局。
茶品质优异独特。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文化名茶、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浙江省十大名茶等荣誉称号,并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茶界专家认为,径山茶制作工艺流程几近完美,茶汤口感鲜爽无涩,自带清香回甘。
茶工作全力以赴。余杭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径山茶发展,2022年更是高规格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径山茶发展领导小组,成立工作专班全面推动径山茶发展。余杭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写入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为径山茶发展打开了全新增长跑道。
启示
抓住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这个关键。明确将品牌化作为加快径山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制订径山茶品牌升维计划,充实专家智库团队,深入实施茶文化研究,强化与头部企业合作,推动品牌统一形象标识建设,积极参与各类茶事活动助推径山茶“走出去”,使得径山茶品牌内涵持续丰富、品牌形象逐渐完善、品牌价值不断突破。
坚持“径山茶宴”产业化这个重点。借助“径山茶宴”成功入选人类非遗的东风,持续放大申遗热度,扎实做好“非遗+”产业化文章。全面开启“径山茶宴”系列开发,不断延伸茶产业链条,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拓宽产业幅度、提升附加值。
用好国企这个集纳资源发展的平台。发挥好径山茶发展公司引领作用,建立资金池,整合谋划茶产业项目,在稳步抓好径山茶公共平台建设和服务供给的基础上,着力探索做大产业新蛋糕、试水产业新业态,努力打造茶界标杆。
建议
全力支持品牌打造。“径山茶宴”成功列入人类非遗,给径山茶发展带来了新的更大机遇,同时对行业管理也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希望市级层面予以全力支持。一是加快品牌培育。在全市加强舆论宣传,形成“关注、维护、崇尚径山茶品牌”的良好氛围,在市一级涉茶对外推介、信息发布、公益宣传等活动中突出径山茶等名茶。比如,借杭州亚运会这个机会,将径山茶各类茶元素深度融入亚运会各环节,持续增强杭州茶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注重项目引导。用好杭州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等方面巨大优势,设立径山茶等名茶相关扶持项目,通过在各产茶地区轮流举办重大涉茶活动、市本级涉茶招引项目适度倾斜,推动径山茶等名茶不断增强内生动力与造血功能。三是构建良好生态。整合市内各类资源,加快打造径山茶等品牌管理、传播、质量保证、技术创新、文化体系。推动出台径山茶专属法规,强化对径山茶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保护,加强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推进联动执法,加强对径山茶等品牌保护力度,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执法、跨区域执法协作与维权援助,确保全市茶市场稳定有序、良性发展。
构建径山茶标准规范产业体系。一是夯实生产基础。突出政策引导,在全市范围大力实施高标准茶园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和配套装备支撑;统筹茶科技资源,深化绿色环保等技术应用,推动发展低碳清洁、高效节能的茶叶生产模式;整合完善径山茶数字溯源系统,打造径山茶智慧种植服务平台。二是完善标准体系。根据全市茶产业需求,推动开展各类茶叶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及时做好径山茶质检、包装、仓储、运输和检测等标准的研究制定,推进径山茶实物标准样研制。三是加强标准服务。建立径山茶发展茶叶标准服务体系和推广体系,提升从业人员标准化意识,培养“标准+茶叶”复合型人才,加强监督,充分发挥标准规范和引领产业作用。
茶文旅协同发展。一是丰富茶文旅产品。加强对全市各类茶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深入挖掘径山茶等茶叶的多种功能与多重价值;出台相关引导政策推动全市茶文化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形成径山茶全产品序列格局,打造特色精品茶乡游线,引导开展径山茶文化创意、文艺创作,切实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将茶文化转化为茶经济。二是深化茶文化服务。充分发挥“杭为茶都”优势,举全市之力推动径山茶等茶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开展普及推广活动,加强体验式茶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倡导径山茶等茶生活方式和生活标准。三是加强文化人才引培。根据全市需求启动茶文化人才相关项目建设。如,建设径山茶文化传承基地,加强茶文化基础理论研究,培养造就高素质的茶文化从业人员;大力推动全市茶文化学科和技能竞赛,评选径山茶制作手工技艺传承人等,切实推动径山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