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缘何叫风筝

  □古傲生

  春光明媚,又是放风筝的好时候。亲爱的朋友,看着漫天飞舞的风筝,你是否会心有疑问:风筝缘何叫风筝?莫非这“张牙舞爪”的家伙也有音乐细胞吗?

  甭说,有这种猜测的确十分接近事实真相了。要了解风筝名号的由来,我们还得去窥探风筝的前世今生。风筝的前世是木鸢。墨子、公输班(即鲁班)这两位诸子百家里的动手派,先后制作过能在空中飞行的木鸟,公输班甚至还将其用于军事侦察,据说他曾用木鸢“以窥宋城”。这时期的风筝名字多跟鸟有关,像木鸢、木鹞、木鹊,可见那时的风筝主要是仿生鸟类。鸢和鹞都是鹰类猛禽,鹊是喜鹊、乌鸦之类,用猛禽来称呼新发明的风筝,霸气侧漏,在军事上的确可以威慑敌人。

  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风筝沿用了鸢这个字,这才有了纸鸢这个有趣的称谓。很长一段时间里,纸鸢才是风筝的大名。

  五代后唐庄宗时,亳州刺史李邺在宫中放飞纸鸢,他别出心裁地将一支竹哨装在纸鸢上。竹哨随纸鸢上升到高空,被风吹响,发出筝一样的响声,很是悦耳。从此,纸鸢就被称为风筝,即便没有竹哨的也称风筝。

  其实,风筝的命名权倒不一定完全归属于李邺。一方面,把竹哨装在纸鸢上的事儿很可能前人也做过,只是李邺官不小,又在皇帝面前放纸鸢,见到的人多,传颂得自然广。另一方面,随着纸鸢的“飞入寻常百姓家”,它的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单纯像鸟儿,倒是跟琴筝之类相似度高,再加上一个飘逸的风字,风筝之名自然不胫而走,逐渐取代了纸鸢,成为了“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