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红艳出墙头

  □陈大新

  唐乾宁二年(895)春,吴融遭贬,流落江湖。一次,诗人偶见出墙杏花,惹动愁怀,作《途中见杏花》诗云:“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与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心情不同,吴融于途次之中忽见杏花,心头有苦涩的惆怅。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杏花何其冷落,行人又独自怀着客愁。在一种暗淡的氛围里,一枝独艳的杏花显得格外刺目。“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多美的杏花,只是花期苦短,即使能长得相守,也会留下憾恨的,何况自己一匆匆过客,与杏花也只有一面之缘。“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时节尚早,黄莺先至,彩蝶未来。春寒仍在,林木空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枝红艳传递出来的孤独寂寞更添行客的愁绪。“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诗人由一枝冷冷清清的杏花,想起往年在长安赏花的情形,万千花树,蔚为大观,如弥漫开去的烟霞,笼罩神州。这对照又与诗人的际遇联系起来,诗人怀念长安的生活,而江湖孤旅,倍增诗人流离之感。

  《途中见杏花》以一枝独艳的出墙杏花,映照出墙外怀愁独行的客旅,但诗中也明显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傲。吴融有《杨花》诗云:“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濛濛。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对读之下,即可解诗人之怀抱了。诗人流落他乡,途中所见战乱遗留下来的伤痕,又怎能不心有愁结。他有《废宅》可以参读,其诗云:“风飘碧瓦雨摧垣,却有邻人与锁门。几树好花闲白昼,满庭荒草易黄昏。放鱼池涸蛙争聚,栖燕梁空雀自喧。不独凄凉眼前事,咸阳一火便成原。”

  晚唐诗人吴融《途中见杏花》将惜春之情、身世之感、故国之思融于一炉,对照烘托,其笔法婉约细致,是体现他凄冷清疏风格的代表之作。吴融诗风近温(庭筠)、李(商隐),但于清丽温婉中,偏于冷色。

  吴融(850~903),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后徙居松江之畔的长洲(今江苏苏州),他有一首《坤维军前寄江南弟兄》诗称:“二年征战剑山秋,家在松江白浪头。关月几时干客泪,戍烟终日起乡愁。”少年时力学,富词调,年青时曾隐于茅山,科场不利,二十年不第。《唐摭言》载:“吴融,广明、中和之际,久负屈声,虽未擢科第,同人多贽谒之如先达。”可知,他虽未得功名,但才华显露,为人所敬,视为先达,常有人造访请教。昭宗龙纪元年(889)登进士,不久,中书令韦昭度奉诏为西川节度使,入蜀讨陈敬瑄,表吴融为掌书记,累迁侍御史。韦昭度无功而返,吴融随其回京。所谓“二年征战剑山秋”即为此一段经历。后坐累去官,流浪荆南,投依节度使成汭。诗人卢延让时游荆南,曾想怀诗拜访吴融,但因贫无卷轴,不好意思去,被吴融表弟见到,拿去给吴融看,吴融大奇之,并于成汭面前赞扬之。又有诗僧贯休往拜成汭,受到礼遇,安置他于龙兴寺。吴融于是与贯休往来论道论诗,还为贯休撰写诗序。在荆南一年后,召为左补阙,以礼部郎中为翰林学士,拜中书舍人。吴融草诏文,简备精当,皆称帝意,天复元年(901)擢为户部侍郎。天复元年11月,朱全忠兵乱,京师震动,昭宗奔凤翔,吴融不及跟从,避于阌乡(今河南省阌乡县),有《阌乡寓居十首·阿对泉》诗云:“六载抽毫侍禁闱,可堪多病决然归。五陵年少如相问,阿对泉头一布衣。”从诗中看,吴融在京已有六年,昭宗出走凤翔没有跟从是因为生病,诗中的阌乡阿对泉今仍在。天复三年(903)正月,昭宗还京,想起吴融,诏他还朝,为翰林承旨学士,不久,死于任上。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融诗音节谐雅,犹有中唐之遗风。”贯休曾对门人论吴融说:“吴公文藻赡远,学海渊深。”据《宣和书谱》记,吴融擅书法。《全唐诗》编吴融诗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