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常题“源清流洁”
齐世明
□齐世明
清康熙四十二年正月二十四(1703年3月11日),康熙帝第三次驾临山东济南。午后出南门观趵突泉。当晚,在驻跸地长清县黄山店书“源清流洁”四个大字,制成匾额,悬于趵突泉畔观澜亭内。
是夜,月清月朦不晓,不过是年整50岁之康熙,心如明镜无异:14岁亲政,三十几年各地官吏贪污受贿、搜刮百姓、旷怠职守、结党营私的现象一幕幕活现眼前。早失了潇洒倜傥的康熙,面对趵突泉汩汩清波,有焦灼?有忐忑?深悟“临清流则贵廉洁,览蔓草则贱贪秽”的道理,长笼心头的政治思考于此际涌于笔端:“源清流洁”——治国必先治吏,此正是他长久思谋形成之吏治思想的主题。
康熙为趵突泉所题“源清流洁”,确非触景生情,顺笔之作。看了《康熙起居注》会发现,他曾在多个年代、场合说过类似的话。实证康熙写此四字实用心良苦也。他还赋诗《趵突泉留题源清流洁四字》:“突兀泉声涌净波,东流远近浴羲和。源清分派白云洁,不虑浮沙污水涡。”又是实锤。
言罢康熙在济南题写“源清流洁”之实,还须指出,此语非他原创。《荀子·君道》有言:“官人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汉代班固《泗水亭碑铭》道:“源清流洁,本盛末荣。”后皆以“源清流洁”喻因果相关。
不过,康熙于“源清流洁”是体悟最深且强调最甚的。与此相映照,康熙二十一年,他应广西巡抚郝浴请求,御笔亲题晋武帝之父司马昭教子之语:“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他将“清慎勤”三个大字,遍赐京师与各地衙门,希望并敦促这些官员以此作为工作作风的标准参照。
康熙所思“源清流洁”,用俗语反证,正是: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必歪。出于“源清流洁”之思维,康熙尤为重视上层官员的政德官风,先后传谕浙江巡抚王国安、漕运总督徐旭龄,意思一致:源清则流洁。尔为大吏,务正己率属,官吏自不为奸。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坏。
康熙对“源清流洁”的思考可谓深长,钱泳的《履园丛话》记述的一段故事,则成为当时一个显例:绰号“豆腐汤”的汤斌甫任江苏巡抚,即听说好学上进、操守谨严的进士郭琇出任吴江令后成了墨吏。以青菜豆腐度日的“豆腐汤”眼里容不得沙子,便于腊月的一天,传来郭琇直斥他向农民、商家胡乱摊派。郭也直言作答:“上官余国柱在任四年,年年要钱,我只得取之于民。现在大人如能一清如水,我定会洗心革面!”汤斌说:“那就看你新的表现……”
郭琇回到任所,即令仆人汲水将公堂洗了一遍,大改前辙。郭焕然一新,其治下吴江亦耳目一新。第三年干部考核,郭琇便荣获“治行为江南最”的评语。汤斌向康熙郑重推荐郭琇,即擢升左都御史。郭琇果然不负厚望,频频亮剑,甚至冒死连奏三本,参掉了明珠、余国柱、高士奇等三宰相、两尚书、一阁学,皆君侧重臣,直声震天下,被赞为“铁面御史”。
康熙唯重“源清流洁”,涌现了于成龙、汤斌、彭鹏、陈瑸等一批批好干部。《中国反贪史》作者、著名历史学家王春瑜评价:“其政风的严肃、务实、清明、廉洁,更值得今天的史家大书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