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与扯长糢糍

  □蒲田广隶

  越地人有韧性,也特别讲究韧性。关于这一点,或许早在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然后经过十年休生养息而得以复国灭吴的豪情壮举之中就可以看出来。而且该秉性还果真在斯地的人群中流传下来,即便是那些蓬间生活的草民。

  越地人称颂物之韧性,凡属于植物类的韧当以藤蔓为首,所谓的藤韧以及藤条百韧。

  国人每每又笃信乃至于崇扬中医理论里吃啥补啥的主张,到最后使得越地百姓的吃食也讲究起一个韧性来。

  糯米粽子最具有韧性,端午节自然少不了会多包一些糯米粽。而通常称谓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说法,在文盲尚且还有不少的越地农村老人里显然仅只是个无厘头的缘由了。

  早稻的生长周期短,产量又高,而且早稻米的出饭率高,缺点是韧性比较差一些。早米饭吃起来往往会觉着特别硬,甚至母亲用早米粉做的粉点心,譬如搓的早米汤团也会嫌嗔其太硬了。为了增强韧性自然脱不开韧性最足的水,只能不用燥米粉而是采用在水里浸泡过一个晚上的湿米连带着水一起来磨制,接着晒干了成为水磨米粉,其实是通过加工工艺的改革来实现米粉韧度的增强。

  晚米粉的韧性自然好过早米粉,偏生人们总还嫌其韧性不够。那么干脆将它蒸熟了用木柁来搡,搡夯成年糕了,肯定就会更具柔韧性。说来说去,依然还是想着通过加工工艺的改造来增加食物之韧性。所以过年的时候,越地农村里家家户户除了包粽子还必须得搡年糕,当然也有人家还会杀年猪。所谓的包年粽、搡年糕、杀年猪,这三项年福利统统齐全的话,自然堪称为过的一个大好年。不过年猪不可能家家户户都有得杀,只要其余二者充分得以保证,那也就婆婆万福了。尤其是年糕,即使在那三年困难时期,家里头根本不可能会有搡年糕用的晚米粉,那么就算用番薯粉来替代也一定得搡。可怜巴巴地,搡出来红紫色的只能称其番薯年糕了。

  糯稻的产量不高,种得往往也少,但是糯米的韧性最足。糯稻米除了端午节或者过年时候用来包粽子,有条件的人家也会平常时候烧糯米饭吃。至于又有人家用糯米来酿酒的事情,那恐怕就与它的韧性无甚关联了。为了追求更加充分的韧性,到最后干脆将米磨成了粉,然后再用糯米粉来做各式各样的粉点心,譬如糯米汤团,或者糯米京团这一类。尤其是后者,加上了芝麻白糖之后便赫然成为越地难得的一款美食,给取个好听的专用名——芝麻垒金团。至于前者的糯米汤团其实更加了得。譬如,村里的那些老年人总喜欢把自以为熟悉看准的、老实本分而外相又显得柔糯之人,喻作糯米汤团一颗。而且还缘缘有蘖,当年的婚姻介绍人正是拿斯物作为比方而将笔者介绍给女方的了。

  若把这本来韧性十足的糯米煮饭再拿柁碓头来搡夯,它的韧性无疑就会变得愈加充足,甚至于韧到了堪称极点,遂又产生出又一款越地的美食来——糢糍。显然,这称得上为所有淀粉类食料中韧性最足的越地糢糍,可以填补得了天底下所有人韧性不足的缺陷。而在实际上呢,它作为越地冬至节的一种标配食物,所谓的冬夜糢糍,倒也确实如同端午粽子一样成了当地百姓颇为看重的,最能熬饥的糯米食。

  既被称之为最具韧性的糢糍,自然再怎么将其拉扯长了也不至于会立马断下来,而只可能是慢慢地糍搭下来,便又形成越地民谚“扯长麻糍”了。倘若据此性状而去做有意识的推理,那么随即就可说明一个事实——凡事除了韧性远远不够,必须得有一定的刚性支撑方才堪称完备。而这也正好就是越地的那些乡亲们关于民谚“扯长麻糍”的借意之所在——为人做事者,断不可如同“扯长麻糍”一般,所呈现的总是长时间耷拉着没有决断的模样。

  而事实上呢,在越地老家的村子里倒是也确有其人因了办事拖拉而被大家冠以“扯长麻糍”的绰号。而且这绰号在周边独一无二,最终竟然成为一个区域性的专用名,其人的真实姓名,反而被大家渐渐地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