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坐犯无恒

  □张勇

  坐犯无恒,是谁提出来的呢?曾国藩。

  曾国藩曾在给九弟曾国荃的一封家书中特别谈到了自己“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曾国藩为什么要写这封信给九弟呢?原来,当时曾国荃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而洪秀全杨秀清内讧越演越烈,在这关键时刻,曾国荃却灰心懒散,“意趣不在此,兴会索然”,有见异思迁之意。看到九弟如此消极抑郁,为了开导他,46岁的曾国藩给九弟写了一封信,特别谈到了自己曾多次坐犯无恒:曾国藩自28岁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本来打算在诗字上下功夫,但他喜欢涉猎其他书,这就对他的志向造成了纷扰,因此走了岔路。后来他到六部当官,又没把全部精力倾注在办好公事上。43岁时,曾国藩被派往长沙与湖南巡抚商办团练,在外带兵,他又没有竭尽全力专治军事。就这样,年纪渐渐大了,感觉自己竟百无一成。因此他领悟到:“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曾国藩把自己犯过的弊病一一列举给九弟听,希望九弟从他的经历中接受教训。他在信中还写道,他现在率湘勇在江西南昌,就埋头尽力学带兵之法,日思夜梦,凡与带兵无关的事一概不管。曾国藩在信尾教诫九弟说:“不可又想读书,又想中举,又想做州县,纷纷扰扰,千头万绪,将来又蹈我覆辙,百无一成,悔之晚矣。”

  在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曾国藩也谈道“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常者,恒也。“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曾国藩曾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穷,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牛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在这三者之中,曾国藩特别看重有恒。

  古人说,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楷书鼻祖”钟繇,他学习书法非常刻苦用功。少年时,他入抱犊山跟刘德升学书,专心致志,三年没有下山,毅力非常惊人。他上厕所的时候,还不忘观看研习蔡邕的书法,一蹲就是大半天。别人都以为他掉茅坑了,赶忙去找他,谁知道他还在茅坑上专心地临摹呢。东晋虞喜的《志林》载:有一天,钟繇发现韦诞座位上有蔡邕的练笔秘诀《九势》,就向韦诞借阅。韦先生因为此书是存世孤本,太珍贵,怕钟繇借了不还,所以,任钟繇死磨硬缠,就是冷若冰霜,坚决不借。钟繇气得死去活来,以拳自击胸口,擂得胸口青一块紫一块,还呕了一大滩血。《历代书论》形容他“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照我们这些俗人来看,这钟繇就是一根筋,不就是为了看看蔡邕的《九势》嘛,不看又咋的,何苦这样自己折磨自己!不过,这韦诞也是把书法当作自己性命的主儿,愣是横下一条心,不为钟繇自虐的执着精神所感动,硬是没给他看。眼看钟繇奄奄一息,性命不保,亏得上级领导曹操关心爱护知识分子,派人送来了疗伤圣药五灵丹,才把钟繇救活过来。

  曾国藩说“天道忌贰”,贰就是二心,用心不专。孔子说“君子不二过”。其实人生就是有了一定的目标,一心一意坚持走下去,老天都会帮忙的。如果凡事都三心二意,就像老农种地,地里的萝卜已经长了,可是不如别人的土豆长得好,于是拔了萝卜再种土豆,其结果是可以想象的。曾国藩告诉他的学生李鸿章:“作为男人,要有坚韧不拔的执着和专一,要有对目标至死不渝追求的血性,要有以死报答知遇之恩的血性,要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血性。”

  用今天的话来说,“不可坐犯无恒”就是干什么事都要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懂一行。干一行就要成为某一行的专家,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用心,做一个有心之人。“学问之道无穷,总以有恒为主。”不间断一点一点地学,“一天进步一点点,十天进步十点点,百天进步百点点,百点点、千点点就离成功不远点。”“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成于毫末。”日积月累,长期坚持,才能增长见识,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