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似道与徐谓礼的“江湖恩怨”
程建金
□程建金
周密在《齐东野语·卷十七·徐谓礼相术》里曾经记载这样一段旧事:徐谓礼尝涉猎袁(袁天罡)、李(李淳风)之书。自夸阅人贵贱多奇中。与贾师宪丞相(贾似道)为姻联。贾时年少,荒于饮博,其生母胡夫人苦之,因扣徐曰:“儿子跌宕若此,以君相法言之,何如?”徐曰:“夫人勿多忧,异日必可作小郡太守。”母喜而记其言。他日,贾居相位,徐以亲故求进,久之不遂。贾母为言之,答曰:“徐亲骨相寒薄,止可作小郡太守尔。”遂以上饶郡与之,以终其身,盖深衔前言也。
周密是宋元间的文学家,南宋景炎(1276)初,曾任义乌令,后为元兵所逼,解职归里。入元后不仕,以保存故国文献自任,著书数十种,今存于世者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等多种,其中《齐东野语》“多纪南宋朝政,典实可稽,信而有征,可补史传阙文”。由此看来,周密当时写这部书也是做过一些考证的,徐谓礼和贾似道的这段“江湖恩怨”似乎并不是空穴来风。
徐谓礼是南宋一个中下级官员,历史上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除了周密这段文字,其他正史和野史中几乎鲜有关于他的记录。所以,徐谓礼到底有没有给贾似道看相,贾似道有没有“衔言”相报,至今似乎已经无可考证。从徐谓礼去世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800年。这段光阴足以把北宋都城开封埋在地下12米深处,尘封这么一段往事当然易如反掌。但是,命运有时也会作弄人,一个不经意的翻身也许就能让你与千年前的旧事撞个满怀。2012年底,17卷南宋《徐谓礼文书》在武义县横空出世,让历史上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徐谓礼一下子成了宋史研究的热点。从出土的《徐谓礼文书》看,徐谓礼生前对自己个人档案收藏那是相当重视。他把自己一生从政经历,从嘉定十四年(1221)受恩荫出仕承务郎(南宋时官最低一阶),到淳祐十二年(1252)被任为福建市舶兼知泉州(未赴任),30多年的仕宦经历,所有的“告身”“敕黄”与“印纸”全部以录白(抄录)的形式作了全面收录,完整记录了自己一生仕途所有的升迁、考绩、荐举和从仕的历程。其文书之完整、记录之翔实,让权威专家看完后惊呼:《徐谓礼文书》是一前所未有、系统规范、真实可信的宋代纸质文书,填补了中国宋史研究之空白。
对照《徐谓礼文书》,再回头看徐谓礼与贾似道的那段“江湖恩怨”,有三个问题就露出了一些端倪。首先是徐谓礼和贾似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姻亲”?从《徐谓礼文书》及随之发现的关于徐谓礼家族的碑记史料里,都找不出徐谓礼与贾似道直接的“姻亲”关系。如果还是从《齐东野语》里找线索,徐谓礼与贾似道家族的姻亲应该大概率缘于贾似道母亲胡夫人。胡夫人是何人?周密的《齐东野语》里记载是湖州德清人。明人田汝成撰的《西湖游览志馀》里记载是钱塘凤口里人。但从徐谓礼家族目前可以考证的资料中都没有发现徐家与湖州胡家或钱塘胡家有直接的姻亲关系。徐谓礼家族的姻亲几乎都在婺州。这样看来,如果徐谓礼与贾似道果真有“姻亲”,估计有两种可能,一是可能是把胡夫人的籍贯写错了(《宋史》记载徐谓礼父亲徐邦宪的籍贯就把“武义”写成了“义乌”),胡夫人可能是婺州武义或永康人(徐谓礼家族与这两个地方姻亲较多)。还有一种可能,胡夫人和徐谓礼是表亲,这种关系一般不容易考证。但表亲之间走得近的也很正常。换一个角度讲,如果是至亲,贾似道就因一句不算过分的话就衔恨报复徐谓礼,这未免是对“宰相肚大能撑船”的极大讽刺。当然,也许是周密故意,明知他们是表姻亲,但故意模糊他们的关联度,以此针砭贾似道心胸狭窄与睚眦必报——这当然只是一种猜测。其次,徐谓礼生前有没有给贾似道“看相”?《徐谓礼文书》里没有记录“看相”一说,却明明白白记载了徐谓礼曾经保荐贾似道。在《徐谓礼文书》“录白印纸”中所录的保状第20则《绍定五年八月委保贾似道印纸》显示,徐谓礼曾因贾似道的叔父承直郎贾直夫之请,出保状委保贾似道已故父亲贾涉“合得恩例三次”,及保贾似道可“作磨勘收使”(荐举,是宋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方法,在徐谓礼的“印纸”里,就数保状最多,一共有33则,都是他保别人的,涉及人员有70多人)。由此可以肯定,徐谓礼与贾似道家族确实有交集来往。从徐谓礼委保贾似道的时间绍定五年(1232)看,当时贾似道才19岁,直到两年后(1234)才得父荫为嘉兴司仓。徐谓礼能在那时保荐他,也许还真看出贾似道“异日必可作小郡太守”。第三,《齐东野语》中所述贾似道后来发迹,反讥徐谓礼“骨相寒薄,止可作小郡太守尔”的事,现在完全可以肯定是杜撰的。贾似道担任参知政事是宝祐四年(1256),那时,徐谓礼早在两年前就去世了。徐谓礼确实当过上饶(信州)郡守,但他去上饶的时间是淳祐八年(1248),当时贾似道还在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任上。《齐东野语》里所谓贾似道以宰相身份暗中压抑姻亲徐谓礼,让他到小郡上饶当郡守的事,那也肯定是子虚乌有的。
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的真相始终存在,只是有些真相一直被风尘和岁月淹没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