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
陶琦
■陶琦
“烟火气”是近年频繁出镜的一个词。人们怀恋热闹嘈杂又充满了世俗气息的生活形态,会说久违了“人间烟火气”;学者也常用“烟火气”衡量一个地方是否恢复了经济活力。但什么是“烟火气”,又是一种很主观的个人经历概述,可意会却难以言传,属于无法精确定义的软指标。如果让我描述,“烟火气”就像每个人心里的一扇窗户,打开后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
“烟火气”是依附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模糊直觉感受,经过想象与现实的叠加,创造出的一种理想化的审美状态。有人觉得烟火气息最浓的地方,非菜市场莫属;有人认为旧建筑、古村落,浸润的尘世烟火味道更深远醇厚;还有人感觉市井小吃摊、苍蝇馆子的烟火气最抚慰人心——人们从“烟火气”里获得的幸福感,生活层面只是提供了一个逻辑前提,更多则是精神层面赋予了人们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由此产生出依依不舍的情感牵挂。
“烟火气”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感质体验网络,提醒世人,生活空间除了实用功能,还有提供人们情感依附的软功能。国外学者谈及欧洲的城市文化,认为大量被保留下来的旧建筑让城市更有历史感,展现出了厚重的文化沉淀,但若是只留下老建筑,没有居民的生态网络、生活方式形成的烟火气息拱卫,历史感也未必留得住。
美国流媒体播放平台网飞(Netflix)拍摄过一部以全球各地街头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入选的台北、曼谷、新加坡、马尼拉这些城市,最让人感觉亲切的场景,就是人潮聚集的狭窄街市,随处可见的摩托车长龙,以及躲在摩天大楼阴影下设摊的游动小贩。观众透过这些恬适平淡的场景,会觉得莫名的心安,知道这就是生活的日常。
因为,如果没有这些最真实的人间烟火,各个城市其实都差不多,到处是高楼和千篇一律的玻璃幕墙,城市失去了活力,恍然间让人都不知身处何地。所以,前几年曼谷为了整顿市容,改善城市面貌,大力取缔游动小贩,打压街头美食,很多海外游客得知后都发声表态反对,觉得这是曼谷不可取代的城市特色,如果没有了在街头找生活的小贩,没有了烟火气及由此带来的赋予游客的美好体验,曼谷就不是曼谷了。
换言之,一座城市的迷人处,不在高楼大厦,也不在繁华商业区,而是隐藏在街巷里的盎然生机,邻居的亲切互动,主顾之间的信任,生活的便利等充满人情味道的烟火细节中。一个人能从这个微小的时间和空间片段,找到值得去体会的美,也就找到了与存在焦虑对抗的良药。曾担任德国《南德意志报》驻北京记者的凯·施特里特玛特,在其著作《中国说明书》里提到他有一个来自罗马的朋友,在风景优美的德国海港城市汉堡住了两年,精神极度抑郁,其后迁居到吵吵嚷嚷的北京,“立马就莲花般地盛开了”。这就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切身感受得到的“烟火气”的滋养。
由于“烟火气”很多时候与现代城市崇尚的整洁整齐很难兼容,两者能形成的交集越来越少。这也是随着城市发展,一些传统行业或老店消失,常令人怀念的原因,并不是有什么功能无法取代,而是那种代言着市民精神的熟悉感觉消失了,让许多人怅然伤感。当然,这也需要现代人更多地去发现、去拓展、去体验,因为有些“烟火气”只有经人挖掘培育,才会变得有趣且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