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生日

  □周稀银

  我没有过生日的习惯。20岁生日在部队,是家人在家里为我“遥祝”的,这个我后来才知道(那时通讯欠发达)。30岁、40岁生日也就是跟老婆孩子和父母一起吃顿饭。50岁生日因有事忙,居然被忘得一干二净。事后想想也不足为奇,因为我每年的生日从没刻意去过,想得起来就吃碗面,借此和家人改善一下伙食;想不起来也就无所谓了。模糊过生日,也挺好。

  史籍里魏晋南北朝之前,找不到过生日的记载,人们也无“生日”意识。专讲礼仪的《仪礼》《礼记》《周礼》均无生日礼。魏晋以后,陆陆续续有了生日的说法。国人过生日的习俗来自佛教,佛教文化很重视诞辰日,很多佛教节日实际上就是各个佛和菩萨的诞辰日。这些佛教诞辰节日的流行必然会对当时国人的生活与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颜氏家训·风操篇》曰:“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自兹已后,二亲若在,每至此日,尝有酒食之事耳。无教之徒,虽已孤露,其日皆为供顿,酣畅声乐,不知有所感伤。”入唐以后,唐玄宗以自己的生日为“千秋节”,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此后历朝皇帝纷纷效仿,相沿成习。上行下效,百姓过生日、做寿的习俗也逐渐兴起。

  现今常参加一些小朋友或年轻朋友的生日宴,过生日之人总被习惯性地称呼为“寿星”,即便被称为“小寿星”,听来亦十分别扭。按照以前的民间习俗,通常将40岁以下的诞辰纪念称作“过生”,而过了这个界限的才算“做寿”,这就是说40岁以下一般不称作“寿星”,而过了这个界限被叫作“寿星”,方为“取之有道”。尽管现在一般人不太讲究这个界限,但常识还是该懂一点,别“被寿星”而贻笑大方了。

  有人说,过生日不就是找个机会大家聚聚,寿面是要吃的,蛋糕是要切的,酒不得不喝,讲究的是仪式感。实际上,现在许多生日宴都变了味。有人过生日大收红包或礼金,收得心安理得。我就听人这样说过:“过去人家过生日我们出的份子钱,终于到了我们回收的时候了。”这种风气带来的是恶性循环,陋习加重。而因为祝寿或庆生者众多,哪家过生日不是蛋糕堆积,以致吃不下被白白扔掉,或有的人家连续吃蛋糕吃出高血糖。何必呢?暴殄天物,也糟蹋人身体呢。

  更可叹的是,过生日之人,只要不是高寿之人,必然要投入到一场紧张战斗,为筹备生日宴和接待客人而累坏身体的不计其数。过生日之人这一天本该享清福乐清闲,但因为要庆祝而被繁文缛节和事无巨细的琐事缠身,到头来有的人甚至忙完了生日自己却住进了医院。也有许多人本来就是想来个“偷偷过”,乃至外出旅游。可亲友们不答应,他们事先将礼金礼物送来,即便你事后一一退还,但不请人家撮一顿,也显得不近人情,结果也就被逼得大操大办了。

  其实,人从出生起,也就注定了生日的非同寻常,但又未必是刻意操办的理由。而那种过生日过得像过山车的人,既是不懂得放松自我的“罪有应得”,也是受这个社会风气的助长乃至裹挟。而结合我大半生以来的感受,我们本就是寻常之人,又何必刻意庆生或过寿?或者过生日热闹一点也无妨,但其方式方法方面,包括对待亲友往来和礼金礼品的态度,不妨洒脱一点,清清爽爽,别滥收人情,别摆阔场,将庆生搞成不清之身、不情之请,还身心俱损、人情变味,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