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秋同庆贺丰收
程磊磊
![]() |
□程磊磊
我国自古有“九秋”的说法。古人以农历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计九十天,故秋季有“九秋”之别称。三国曹植《七启》:“九秋之夕,为欢未央。”唐代以后,“九秋”也渐为盛开于秋季的各色花卉之代称,如唐代陆畅《云安公主出降杂咏催妆二首》:“闻道禁中时节异,九秋香满镜台前。”明代以后的花鸟画中,有将九种秋天的花草画于一幅,称为“九秋图”,不同的“九秋图”所画的九种花草不尽相同。明成化时期,“九秋图”成为了瓷器的装饰纹样。至清代,“九秋图”纹样成为了官窑瓷器的专属。
上图为清康熙御制珊瑚红地珐琅彩九秋图碗,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直径约11厘米,高6厘米,直口,深腹,圈足。此碗隽秀而娇巧,优雅而尊贵,胎体细薄坚致,内壁施白釉,温润莹美,外壁敷设珊瑚红彩为地,色泽匀净浓妍,以诸色珐琅彩料绘就桂花、秋葵、菊花、兰花、罂粟花、秋海棠、山茶、芙蓉、栀子花等九种秋天盛开的花卉,构成九秋图,图中花朵花枝招展,风姿绰约,妍美妩媚之态在秋日华光之下一展无遗。画匠以墨彩勾勒花枝叶脉,覆以各式彩料,斑斓绚丽,其中墨绿一色极为凝厚鲜亮、翠韵悠然,为后世所不及,釉上蓝彩淡雅悦目,为康熙后期彩瓷的重要色彩;绘画技巧高超,借以彩料之浓淡的变化来表现花叶的阴阳向背,突出花卉的立体质感。布局繁密而有致,不减清疏之气,益见设计构图之佳妙。因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遂采集九种秋草于一图,寓意九秋同庆、共贺丰收。底为青花双方框“康熙御制”四字款,为内府标准的宋椠体,笔道硬朗,端庄周正,青花深沉,紧贴胎骨。
珐琅彩瓷器是清代康雍乾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创始于康熙朝,是在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故在当时也称作“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在制作程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无论用料、绘工,皆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准,故其一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
据清宫造办处的档案记载,珐琅彩的制作过程是:甄选品质最佳的景德镇烧造的白釉器作为瓷胎,由内府造办处珐琅作的宫廷画师,遵照御旨,用进口的珐琅料在瓷胎上绘制纹饰,然后经第二次窑火烧制始成。所以这种造办处的作品数量极少,工艺精湛绝伦,只供御前陈列赏玩,传世数量很少,是中外收藏家们珍视的名贵品种之一。冯先铭先生在其《中国古陶瓷图典》一书中就称赞:“官窑器中,‘康熙御制’款的珊瑚红地珐琅彩器最为珍贵。”
此碗造型优雅,纹饰色彩斑斓绚丽,美轮美奂,且寓意美好,实为清代彩瓷作品的顶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