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井流年
陶琦
■陶琦
有朋友说他家的一口老井枯竭了,从他感伤的话语能体会到当事人的惋惜与无奈。随着环境资源的变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开始难以为继,今年全球很多地方高温大旱,须打井寻找水源的人渐渐增多,水井也再一次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视野。
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中国民间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我会毫不犹豫回答是水井。千百年来,人类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离不开水井。井水不仅哺育了历代生民,也是居住文化永不枯竭的代言物。古人把到井边汲水,与舂米、纺纱、绩麻一起,视为村社生活的分界线,有人到异地谋生,就称为“离乡背井”;对流行诗词的最高赞誉,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之。人与水井的深厚契约,赋予了水井一种史诗般的叙事效应,有着摇撼人心的宏大力量。
我虽生长在城市,却从不曾与井绝缘。幼时住在河边,河对岸有一口天然古井,一汪泉水从地底冒出,宛如一个小型池塘,除了可供饮用,住在周围的人,生活上也是受益良多。夏日进入水井范围,气温便下降了几摄氏度,是纳凉的胜地,附近的主妇也常用木桶挑了全家人的衣服到井边刷洗。小孩子贪爱地下水的清凉,不时有人一个猛子扎入到井水中,从井边看下去,游动的人与阳光下泛起的波纹在井底制造出了半明半昧的水影。多年后下游建水电站,水位上升,这口古井也被淹没了,没留下任何痕迹。
少年时迁居到城市一角,邻居很多人家养猪、养马,也打有水井。每口井七八米深的样子,用砖头从井底一路往上砌,井沿高出地面数十公分,避免小孩或家禽误踏入。平日家畜的饮水,冲洗猪舍、马圈,全取用井水。那时候,电冰箱还没进入家庭,盛夏时人们煮了糖水消暑或买来西瓜水果,也是垂放到水井里降温冰镇,水井是天然的冷藏柜。
我过去很好奇,工匠是如何探测地下水的流向,准确打出水井的?后来我有一个邻居是堪舆师,以相地看风水为业,也代乡村想要打井的人探测“水脉”。我便向他请教,他说有很多诀窍,要懂得看地势的走向,观察地表植物的长势、土壤的湿度,是多项评估的结合。
我由此明白,看似超验的玄学背后,其实也是有理论支撑的。不久前法国大旱,一些农场主雇佣职业“占水师”用两根金属丝道具探测地下水源定位打井,声称是以观测地球磁场变化的方式寻找水源。我就知道道理都是一样的,玄术只是皮毛,是障眼法,真正的秘密是操作者掌握了自然的规律。
不过,打井取水的生活场景看似富有诗意,但我希望这些画面被永留在过去,不会成为现代或未来生活的大规模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