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倪匡

  ■管征峰

  前些日子,倪匡过世,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悼念。倪先生用卫斯理的笔名写科幻小说,用倪匡的原名写武侠小说,用沙翁的笔名写杂文随笔,用魏力的笔名写侦探小说,在这些领域都很有影响。据称,倪匡曾同时为12家报纸写连载,下笔如飞,日写万字,普通人每天抄一万字都受不了,更别提写一万字的文学作品了,有媒体称倪先生为“自有人类以来,汉字写得最多的人”。他只有初中学历,没有受过写作训练,能够成为畅销书作家、电影编剧,写文章致富,被视为社会公平、怀才必遇的典型。

  倪匡的作品浅白易懂,没有阅读壁垒。他的科幻小说、武侠小说,我读的不多,他的散文、随笔,我读过不少,最大的特点,是用通俗、直接有时带点幽默的语言,道尽市井常态、生活常识。比如,他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对他人的赞扬不妨扩大十倍”,因为“高帽人人爱戴,好话人人爱听”。与此相关联,“听他人对自己的赞美,只能接受十分之一”,进而指出,“最重要的是,人要有自知之明”,“尽量将自己贬低的好”。他还有一个观点,“对女孩子要比对男孩子好”,因为“女性身负怀孕生育的责任,就算做到女皇,一样要生儿育女的”;疼痛程度,“分成十级,超过十级,人便会支持不住,会昏过去。十级之中,被点着了的烟灼肌肤是第九级,而女人生育时的痛苦是第十级!”他谆谆告诫年青人,“可以完全不听父母的话,但不能和父母争吵”,因为,“父母通常以大压小,道理全在他们这一边,一句‘为你好’,可以横扫一切”。进而指出,“为人子女者,何必和父母当面争吵呢?父母爱怎么说,让他们去说好了,听得进去的听,听不进去,大可完全不听,当成耳边风”,并口无遮拦地实话实说,“中国父母,能接受子女正面争吵之后而自知理亏者,绝无仅有,不必尝试了!”

  当然,他的有些言论是有争议的、不入流的,如“待人处世,要虚伪,不要坦诚”,“事实是,人人都知道要待人以诚,但绝不会真有人一句谎话也不讲,每句话都讲出心中所想的。如果人真是想什么讲什么,那么,人类的群体社会一天也无法维持下去”,甚至更进一步认为,“必须承认,人际关系是靠谎言在维系的”。这些观点,按通行的价值观念,都是“胡说八道”。

  倪匡的观点,或许过于偏激,或许过于势利,但其思考角度总能给你带来震撼,引发你的深层思考。例如,有人问倪匡如何看待“网络霸凌”。他的回答是,世上哪有什么网络霸凌?你关掉手机,不就什么都看不到了吗?对方怎么霸凌你?儿子倪震意外弄伤了前臂,疼痛万分,打电话向老爸诉苦,他认真地建议:“索性把手臂砍下来便不痛了!”倪震哭笑不得,却不知怎么的真觉得疼痛一下子减轻了不少。仔细思考,也许倪先生认为:面对世间客观存在的艰难困苦,当事者与其哭哭啼啼、不得安宁,不如“一蓑烟雨任平生”,用潇洒的态度、方式、心态、策略去回应、去处理。砍断手臂也好,关掉手机也罢,都只是夸张的表达,真实的意思是要用破格的思维去面对问题,然后用决绝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这就是那个口无遮拦、幽默风趣、神采飞扬的倪匡,这就是那个面对采访对答如流、思维敏捷、嘻嘻哈哈的倪匡,无怪乎会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倪先生走了,读者会永远感念他过人的文思、潇洒的个性、源自片面的深刻,因为他带给读者的不只是阅读的快乐、生活的艰辛,还有古怪的想法、处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