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薄

  □杨新元

  想到这个题目,是看到了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以赛亚·伯林的一句话。有人曾问他:“你为什么可以活得如此安详愉快?”伯林回答:“我的愉快来自浅薄,人们不晓得我总是生活在表层。”

  以赛亚·伯林(1909~1997)是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以对政治和道德理论的贡献而闻名于世。他是牛津大学的学术象征。但就是这样一位思想深邃、建树颇丰的思想者,却把自己的愉快锁定在“浅薄”二字上,并坦言自己“总是生活在表层”。窃以为,这不是他的谦虚之词,而是一个智者的生活态度,道出了生活的真谛。

  “浅”,《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从上到下,或者是从里到外的距离很小,跟深相对。”比如,水很浅,屋子的进深浅,读物的内容浅,功夫浅,颜色浅,感情浅等。浅与薄放在一起,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理解,就是组成了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缺乏学识和修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随处可看到“浅薄之人”:有的人做了一点事,就满世界吹嘘,四处邀功请赏,生怕别人不知道;有的人刚有了一点钱,就四处斗富,处处显露自己是“有钱人”,生怕别人说自己穷;有的人刚有了一官半职,就摆出一副领导的派头,以权压人,牟取私利,还振振有词地说,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有的人因为爹有权或有钱,就处处“拼爹”,“我爸是李刚”就是案例……

  而以赛亚·伯林说自己的愉快来自浅薄,与上述“浅薄”没有丝毫的共通之处。窃以为,他说自己“浅薄”,是指自己做人不用心计,胸无城府,为人处世不讲究韬略。鲁迅在《忆刘半农君》一文中写到的刘半农,就是一个“浅薄之人”:“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所以,鲁迅与刘半农的关系,因为刘的浅而显得十分亲密。我想,对鲁迅与刘半农来说,他们的相处一定是十分愉快的。因为刘半农说话直来直去,从不算计别人,敢于一吐心迹为快。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什么事都写在脸上,心中藏不住事的人。所以鲁迅很喜欢他,与他相处,也感到轻松愉快。而刘半农也因“浅薄”而得到了愉快,像以赛亚·伯林那样。

  当今社会,有些人崇拜金钱、权力至上,人心越来越复杂。许多人做人处世故作深沉,说话吞吞吐吐,藏着掖着,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些人与人相处手段繁多,伸屈之间讲究韬略;还有些人一事当前,思前想后,平衡得失,殚精竭虑算计别人……在官场、在商场、在单位里,我们曾看到、听到、碰到无数的蝇营狗苟、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许多人因此常常喊累。这种累,是心累,是有人故作深沉而造成的。这些故作深沉的人越多,人际关系就越复杂。他们以邻为壑,整天疑神疑鬼,与这种人相处,人人都觉得纷扰多于安宁,纠缠胜过和谐,思想包袱沉重,空气中弥漫着阴冷的因子,日子要过得舒心,那是奢望了,哪里还有快乐可言?!

  所以,要做一个快乐的人,首先要像以赛亚·伯林那样,做一个浅薄的人,做一个甘愿生活在表层的人,做一个简单的人。这样的人多了,人际关系就简单了,这个世界也简单了。心不累了,人也自然就快乐起来了。建立一个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的和谐社会,让每一个人在安详快乐中生活,这不正是我们大家都希望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