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地山水的空间意象

——读散文集《越韵五声》

  刘孟达

  翻开《越韵五声》,一阵创意之风扑面而来:按照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音阶,全集分为“宫”“商”“角”“徵”“羽”五辑,分别对应美食“越调”、风物“绍板”、岁月“滩簧”、人事“宣卷”和艺文“调腔”。而“越调”“绍板”“调腔”和“滩簧”“宣卷”正是绍兴戏曲的五大经典样式。如果《越韵五声》是一台精彩绝伦的梨园大戏,那么,这五辑便是声情并茂的“独幕剧”,一幕幕演绎着意脉真切、肌理绵密、乡愁浓郁的越地故事。

  1

  坚守本真,是《越韵五声》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质。

  本真的“恋地情结”。 作者出生在杭州湾畔的越地。越地山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文学地理坐标,也是他自觉将真善美融入历史、地域、文化三个维度上的意象空间。翻开《越韵五声》,绝大多数是在其家乡的山水空间中建构而成的,这些散文带有鲜明的地域和空间特征,字里行间镌刻着作者对于家乡山水空间的“恋地情结”。白马湖畔、崧厦老街、沥海塘湾、松陵古镇、四明山麓、供销柜台、元宝桥头……他得心应手地将这些外在的空间环境与内在的主观情感融为一体,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对家乡的依恋与感怀。作者钟爱的不只是越地山水的“个体空间”,对“社群空间”中的乡人乡情也同样依恋,陈春澜、经元善、胡德华、程乃珊,以及父亲、母亲、阿松、连和……在二者的水乳交融中,构筑了越地山水至真至诚、尽善尽美的空间意象。

  本真的“人性解剖”。《远去的砖瓦窑》中的“邵瘸子”、《桥》中的“她”,还有《夜销店》里的“老楚”……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交织幻化出无数种可能,不是“好人”和“坏人”两个标签可以包揽的。正是这种同时裹挟着善恶的两种“摇摆着”的力量,构成了真实的人性。也许,这正是作者散文的穿透力所在。

  2

  追寻至善,是《越韵五声》又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质。

  作者秉持“在爱中修行”的信条,以充沛而真挚的情感去书写越地山水的人与事,以拳拳之心去感知片段化的生活形态,进而抒发寄寓其中的殷殷之情。这里,既有寸草春晖、恩重如山的舐犊之爱,有相濡以沫、琴瑟和鸣的夫妻之爱,也有同甘共苦、谊切苔岑的朋友之爱,还有矜孤恤寡、敬老怀幼的仁慈之爱,更有忧国恤民、国尔忘家的家国大爱。

  感怀大爱,注入时代亮色。作者自觉将笔触对准了在新时代潮汐涌动下富有精神升华价值和人生启迪意义的人和事。《夜销店》《天下食堂》以相当篇幅,记叙了作者少年时期在某小镇供销社的工作和生活片段,从一个侧面录载了他茁壮成长的趸音,给人以历史的昭示。

  抒写亲情,擦亮人生底色。在作者笔下,展现了越地山水的人文地理景观,但它又是一幅经过审美过滤的人性图谱,提供了作为“孝德文化之乡”的精神尺度。在《钓黄鳝》《点点生病》《滴进水里的宿墨》等作品中,父爱的落地无音、落水无痕和底层小人物对真情和爱的深情呼唤等等,犹如在灰暗中折射出一道亮光。

  3

  崇尚唯美,是《越韵五声》再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质。

  作为营建唯美意境的行家,作者散文的画面感极强,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这在《榧林秋语》《钓台秋色》《江南水井》《江南且闻菜油香》等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擘画唯美构思的能手,作者精巧奇崛的构思,新颖独特,匠心独运。在《江南的春天》里,由“田野”(自然)的春天,写到“围涂”(人为)的春天,再写到“人”(主体)的春天。随着时空流转,“春天”的底蕴也层层递进,次第升华。 作为打造唯美语言的巧匠,作者十分注重哲理、诗情、画意的融会通浃。在《越地绝味霉千张》《小城歌声美》《生命里的白杨树》《钓黄鳝》《镜子背后的“鲤鱼”》等作品中,无不能品察出作者自然质朴、情韵悠长、含蓄简约的语言特质,以及由此滋长的审美愉悦。

  品读卷帙富赡的《越韵五声》,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智者与友人促膝谈心,述议着身边标情夺趣的人和事。但见他娓娓道来,侃侃而谈,貌似漫不经心,信马由缰,却始终围绕一个话题:唯有真善美才是人生幸福的奥秘,无论是谁哪怕是耗尽自己毕生的力量,踮起脚尖也要去触摸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