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得箩络无圈
詹苗康
□詹苗康
越地人用来称谓人之穷,可以说人“吃了上顿无下顿”,没得吃,肯定穷;当然也可以说人“衣衫褴褛”,没得穿,肯定也穷;再或者就是说人住的是“茅披屋”,没有好的住所,依然还是穷。衣食住行,历来就是人类的生命存在所必须满足的最基本的条件,倘若不能予以充分满足,自然称得上为穷人家。
只不过,这内中之“行”却属于某个区域的环境条件,并非独家之事。譬如老家盛兆坞,四面环山,要想出去,非得翻山越岭,必然是个穷地方。所谓的穷山僻壤,那里生活的人们,肯定也都穷困。
位居会稽大山西麓的老家,历史上确实称得上为一个典型的穷乡僻地,一首曾在斯地流传的歌谣可作证:“盛兆坞人苦,走格野猫路,吃格六谷糊,日里压炭篰,夜里磨豆腐,有囡不可许配盛兆坞。”
当然,类似这样的贫穷地方在越地并不鲜见。自打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得以广泛落实执行,各级政府积极提倡并支持老百姓发家致富之后,有人首先提出来的一句口号就是“想要富,先修路”。也就是说,任何地方的百姓想要发家致富,首先必须得把当地的出入行路问题给解决好。
只是奇怪得很,在母传的越语中,对于穷的比喻最为厉害的说法,偏偏既不是缺餐饿顿,也并非衣衫褴褛,就更加不要去说住的茅披屋了,而是要说穷得箩络无圈!
越地诸多家用的竹制器具中,篮有掼,箩无掼。无论是石箩、簟箩、五斗箩,甚至于淘米箩,统统都无掼。倘若想挑或者是抬,那该咋办?——必须得先套上箩络!
何者称谓箩络?这就首先得用篾条编织一个圆圈,尺寸当在刚能扣住箩之腰肚为宜,然后在圆圈两侧竖向扎起四条篾片以为掼,继而再于掼顶上用麻篾束拢一起,挽成了一个称之为“络头”的环,实则为着穿越扁担杠棒之用。仅仅也就如此而已的一件堪称简陋极了之物,便即越地农家所谓的箩络。
箩络通常可分石箩络与五斗箩络两种,前者称大箩络,尺寸大一些,后者称小箩络,尺寸自然就小一些。二者各自与盛装稻谷用的石箩或者五斗箩,以及盛装米、米粉,或者糠的簟箩配套使用。把装满了货的箩筐小心翼翼地从箩络的宽侧面移入,接着顺势用力往上提“络头”,使得箩络之圈,紧紧扣住箩筐的外缘,这样便相当于给箩筐临时性添置了一个稳当的拎掼。接下来,既可以用扁担一个人挑,也可以拿杠棒两个人抬。
这里箩络之圈的作用,显见得至关重要。它不仅关联着固定了箩筐,而且还承担了全部的重量。也可以这么说,倘若没有了箩络圈,那就根本不能称其为箩络了。相反,只要这箩络圈完好无损,那么即使四周扎起的那几条篾片的掼全部折断了,用四条绳子来做代替也照样还可使用。
越地的石箩与簟箩,其实只是制作的工艺与材料不同。前者采用圆竹丝编制,难免显得粗糙,而后者则用刮光了的薄篾片,犹如打篾席一样地编织,自然表面显得平整光滑。结果因了各自的缝隙不同而导致用途也各自相异,一个只可用来盛装稻谷以及番薯、六谷一类,而另一个则还可用来盛米、盛粉,乃至于盛放喂猪的糠。不过它们的大小尺寸相仿,自可使用同一个箩络。
农家有了箩络,以一配众,这才使得所有的箩筐都有可能给临时性装上一个拎掼,自然就会方便许多。显然,这箩络应当归入越地农家最为常用的劳动器具的范畴。
一户农家,倘若连这种最基本的生产器具也都是破破烂烂的,甚至于干脆缺失,那才叫做真正的穷。箩络的结构又如此之简单,一个正常人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的嘛。于是,这句“穷得箩络无圈”之说,除却是在比喻其人之贫穷,其实还在讽刺其人之懒惰。穷得箩络无圈,恰如穷得讨饭无篮一样,堪称没有任何希望的穷了。当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越地农村已经消除了贫困,像“穷得箩络无圈”这样的词汇已经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