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艾香飘万家
缪士毅
□缪士毅
民谚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道出了插艾为端午民间重要风俗之一。尽管岁月流淌,艾在当今的端午风情中仍占有一席之地,香飘家家户户。
艾,又名家艾、艾蒿、灸草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路旁、草地、田埂、荒野等处,我国大江南北皆有其踪影。艾,高可达100厘米左右,茎直立,圆形,质硬,基部木质化,被灰白色软毛从中部以上分枝。茎枝叶有香味。单叶,互生,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花序总状,顶生,由多数头状花序集合而成,花期7至10月。
艾与端午结缘历史悠久,南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南宋文天祥在《端午即事》中写道:“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端午时节,人们除了将艾单独插在门上之外,有的还将艾与榕枝、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挂在门上,以此预防五毒之害。端午人们佩戴的香包中装有雄黄、艾叶末、霍香等中药,可以起到杀菌、消除汗臭、提神醒脑的功效,以此引申为驱邪辟疫。有的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有的用艾叶、菖蒲、大蒜烧水洗燥和喷洒房前屋后,以驱赶五毒。如今看来,端午插艾用艾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农历五月初五前后,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细菌易繁殖,人易染病。而插艾可以借助它所含的挥发性芳香油,以净化空气,驱蚊蝇虫蚁,辟邪消毒。难怪在民间,艾草被视为可招百福,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艾屡见于诗人的笔端,尤其是在端午风情中,如宋代戴复古的《扬州端午呈赵帅》诗:“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生动地反映了古时人们过端午的情景,其中就有门上悬艾的描述。古诗:“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展示了古时端午民间喝菖蒲酒祈平安,家家户户悬挂艾草驱虫去邪的场面。南宋陆游的五律《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诗人笔下的端午节生活场景中,也有艾的身影。
端午节常将艾叶插于门窗之上,以去毒除虫,这在对联中也可见一斑,如有人撰联云:“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剑斩千妖。”道出了百姓祈求平安的心愿;又如端午风情对联:“焚艾草,饮雄黄,清瘴防病,别为邪祟;飞龙舟,裹香粽,奠忠招魂,是效楷模。”宛如一幅端午民间风俗画图,其中就有端午焚艾草的画面。
艾,具有一定药用价值。中医认为,艾味苦辛,性温,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上血、安胎之功用,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南朝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说:“艾叶……主灸百病。”我国传统针灸中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位上进行灼烧来治病的。艾叶揉软后艾绒系针灸材料。在民间,人们将艾拧成绳晒干点燃以驱蚊蝇,清洁辟秽。
有一首民谣是这样描写端午节热闹气氛的:“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愿那艾香伴随粽香,给人们带来健康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