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收藏故事”
赵畅
□赵畅
每一次收藏,每一件藏品及其背后,都会有故事——它们原本散落在别处,只是因为缘分,因为巧合,因为邂逅,也就有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这些故事,很珍贵,很难得,若能经过挖掘、整理、诠释、升华,把它们讲出来,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必将引导人们提升对附着于藏品之上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审美价值等的认识,而且也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文化自信教育、敬畏保护文物的教育。
讲好“收藏故事”,必须结合自己的收藏经历,调动自己的学识修养、鉴赏素养,围绕“讲规矩、瞄精准、懂唯美、善留白”的要求,把一个个“收藏故事”完整还原好、生动演绎好。
讲“规矩”。这或许就是讲“收藏故事”的第一要素。强调讲“规矩”,就是因为涉及到文物的收藏,任何藏家都须自觉遵守国家《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坚决拒绝法律规定不能私人收藏及交易的文物。有的藏家收藏文物,屡屡碰触法律红线,甚至与不法分子打交道,炫耀如何收藏到顶尖文物,如何运作赚钱,或者加塞一些虚假不实的故事情节,这样的“收藏故事”究竟要给受众灌输怎样的收藏理念、收藏之道呢?这般不守规矩的“收藏故事”,我们岂能听之任之?
瞄“精准”。讲得好的“收藏故事”,定然会按照抓重点、抓关键、抓细节的原则,把藏品的逻辑背景、潜藏讯息、个性差异(同类型相比)、相互关联等问题破解好、诠释好。我曾参观过绍兴华脉博物馆,该馆云集了项志峰先生收藏的自宋至民国以来的大量历代书画名家作品,是一座集收藏、展览、研究、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尤其是它定期向外界讲述《一藏品一故事》,对受众普及鉴藏知识影响很大,效果颇佳。比如有一期讲到绍兴乡贤徐渭,除了介绍其生平事迹,更以馆内收藏到的作品为线索,推介其作为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以及“书善行草”的书画创作特点。这样的故事,可谓讲得立体而细腻、精准而生动。于是乎,一个多才多艺的徐渭,便矗立在了受众的心中,并引发了人们对其的仰慕和爱戴。
懂“唯美”。就大多数藏品而言,因了从外形到内涵都蕴含着厚重的历史、璀璨的文化、科学的工艺、隽永的审美等,不论从哪个角度上说,他们都是美的象征、美的化身、美的升华。陕西省洋县龙亭镇蔡伦纸文化博物馆,展出了不同时期的造纸遗址图片、造纸工具及纸张样品。造纸作坊内,纸匠师傅通过对树皮进行浸泡、蒸、切料、捣浆制絮、抄捞等一系列工序,再现手工造纸的整个流程。正是经过现场操作与介绍,给参观者留下了精美、精妙、精湛的印象。
善“留白”。如果说,因为受时空环境及传承手段的制约,附着于文物身上的诸多讯息都有可能成为留给后人的“空白”的话,那么,我们讲“收藏故事”其实就是在讲不断替“留白”的藏品“去白”“减白”以至是“脱白”的“收藏故事”。就拿三星堆考古挖掘来说,随着新一轮考古的发掘,特别是六个新发现的“祭祀坑”破土发掘以来,通过考古工作者从“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三星堆文明和中原殷周之间的关系”“世界古代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这样三个维度进行观察,已然初步表明: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交流频繁,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自然,对三星堆的考古还在继续,毕竟隐藏在这些藏品中的许多故事还远远未被挖掘出来,谁都期待着“且听下回分解”的崭新一天。事实上,人们对“三星堆故事”如此好奇,不也是因为藏品及其考古有着诸多“留白”之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