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别致的风筝线轮

清代风筝线轮

  □彭宝珠

  风筝,古时称“鹞”,亦称“鸢”,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风筝起源于战国时代,一开始为墨翟用木头制成的木鸟。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了风筝材质。到了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进入隋唐,由于造纸业的发展,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再到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在古代,放风筝多为富贵人家的专属,风筝线轮作为放风筝的附属品,其珍贵与否,也显示了主人的身份。在我收藏的众多风筝藏品中,一件清代风筝线轮最为独特,我尤为喜爱。该风筝线轮选用上等的象牙材料制作而成,质地细腻,乳白光亮,高贵淡雅。线轮顶端雕刻了一枚圆形的葫芦,尾端镂空雕刻了交相缠绕的葫芦藤蔓。轴轮是宫灯形,上下都有一块圆形挡板和护板,挡板上开了凹槽,以榫卯的结构方式与五块双螭纹的轴条相接合,为风筝线收放之用。整件风筝线轮造型端庄大气,保存至今完好无损,精致的做工,令人赏心悦目,真是一件极为难得的藏品。

  风筝作为传统民俗文化流传至今,欣赏每一件风筝藏品,放飞每一只风筝,浓墨重彩勾画出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