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华君武

  □成放

  上世纪90年代初,是一个文艺百花盛开的春天。漫画创作可以说是枯木逢春,重新焕发活力。当时的许多报纸漫画遍地开花,在约稿应接不暇的情况下,漫画家华君武不断为《浙江日报》和它的子报《钱江晚报》作画,给吃了“小灶”。当时的浙江日报总编江坪,对报纸刊载漫画非常重视,亲自向华老组稿。凡收到他的漫画,都在一版加框处理,并亲自配以文字。这样的“画文配”独家操作,大大增加了报纸的可读性和厚重度。像《人鸟之间》《踏雪孤山寻梅图》《林和靖寻子》《施教头会见杭铁头》等,讽刺与赞赏兼备,表现手法上则具有浓郁的“杭州因子”。

  华老幼年时在杭州生活多年,成年后又经常来杭州,非常了解杭州的风土人情,但他不满足于此,希望提供更多的新鲜信息,作为构思画作的素材。江坪指定我与华老联系,由此,我便担当了这个传递信息的“信使”。我把本地报纸上刊载的有趣新闻和自己道听途说的消息,经常一条一条地写信给他。华老在给我的一封信中客气地说:“现在不参加社会活动,接触生活少,加上年老迟钝,有时想不出什么,只希望你不时喂点偏饭,有了肥料,老树也可以生枝。”他待人以诚,几乎每信必复,因此我积累了他给我的信达40多封,视若珍宝,保留至今。

  华君武原籍江苏无锡,却念念不忘出生地杭州。他对杭州的感情特别深,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说:“杭州西湖对人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不是说教,给人爱国主义教育,让人知道忠奸,爱中华文化。西湖十景是中国式的美的教育,岳飞、张苍水、于谦、苏东坡、白居易、林和靖、秋瑾都是让人尊敬的前辈。我看中外风景名胜还没有像西湖这样完美的。我生于杭州,感到对我的人生具有非常完美的意义。”对家乡、对西湖、对美育,感知甚深,情厚意笃。

  华老每次来杭州,我大都随行。我跟他到满觉陇喝茶聊天,去楼外楼品尝西湖名菜、看他现场作画,往知味观吃猫耳朵等传统点心,在绍兴咸亨酒店看他戴毡帽、吃茴香豆……所到之处,他都是随和谦逊,谈笑风生,签名留念,有求必应,一点名人的架子也没有,就像遇到家乡熟人一样开心。别看华老游山玩水,赏景品花,却时时留意创作。有一次由我省漫画家庸非陪同在西湖边散步,眼见游客如云,拥挤不堪,有人不经意地说了一句:“啊,人比蚂蚁多。”华老一听,马上掏出随带的小本子,把这句话记下来。我当时感觉:如此功成名就的大漫画家,也不放过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

  华老还有一个癖好,喜欢吃家乡的“土货”,诸如臭豆腐、霉千张、咸菜梗,他都情有独钟,一个个尝遍。可是,就有一样东西没吃到——臭冬瓜,心愿未了;有一年来杭州终于访到了,他开心得像回到了童年一样,勾起了对家乡的记忆。

  2006年,91岁高龄的华老最后一次来到杭州。我们去宾馆探望,会客室里,访客盈门,笑声不绝,我也插不上话。最后,我扶着华老回房间的走廊上,对他说了一句:“华老,您身体这样好,完全可以长寿百岁!”华老却说:“不要活那么久了,没味道啦!脑子也动不了了,画也画不动了!”这就是华老生前我见他的最后一面,印象极为深刻,历历犹如昨天。我久久地回味华老对我说的“没味道”那句话,华老是为漫画而生的,活着就是与漫画为伴,生而不能作画,还有什么“味道”呢?一代漫画大家,如此潇洒人生,正像他的漫画手法一样:简洁含蓄,干净利落!

  2010年6月,华老在北京逝世,距今已近12年。但他的音容笑貌,却时时萦绕于脑际;他赠我的画作,让我不断品赏和揣摩;他的《华君武集》(全十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更是似彩霞一样,受到读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