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国藩营治第宅谈起
孙东岳
□孙东岳
闲时读书,读到《南亭笔记》卷八里有这样一段记载:曾(国藩)既贵,营治第宅,其邻有铁铺,终日砰訇,文正厌之,予以重金,风使迁去。铁铺主人不应。或劝用强,文正曰:“昔司城子罕不徙挽工,吾奈何令古人笑乎?”
这段话的确耐人寻味。曾国藩建房之时,已经富贵,且有权势,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不能解决,碰到什么样的麻烦不能消除?可他最后仍然与铁匠这个平头百姓为邻,对“终日砰訇”之声听之任之。
在曾国藩看来,自己许以重金让邻居铁匠搬迁,人家不愿迁走,就不能强人所难。宅基,这是人家祖上留下的基业,享有所有权和使用权,你凭什么“用强”,让人家搬迁?人家打铁产生噪音,你觉得讨厌,为什么自己不搬走,而让人家迁走呢?再说了,人家打铁是谋生的手段,和自己当官一样,人人都有选择职业的权利和自由。人与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人家铁匠不愿搬家,就让人家在此安其居、乐其业。这正是曾国藩可贵精神之所在。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权力的任性,没有看到被践踏的民意,而是看到了在公理面前的人人平等,看到了平民百姓的意愿受到了尊重。
曾国藩这样做,是以子罕为榜样。子罕何许人也,能让曾国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贤臣,时任司城,主管国家建筑工程、车服器械制造等工作。据《吕氏春秋·召类》一书介绍,一次,士尹池作为楚国使者到宋国去,子罕宴请他。他看到子罕南边邻居的墙,突出到子罕的院子里却没有拆了它;西边邻居家的积水流过子罕的院子却不加以制止。士尹池询问子罕这是为什么,子罕说:“南边邻居家是做鞋的工匠。我让他搬家,他的父亲说:‘我家靠做鞋谋生已经三代了,现在如果搬家,宋国那些要买鞋的人就不知道我的住处了,我将不能谋生。希望相国您怜悯我。’因为这个缘故,我没有让他搬家。西边邻居家院子地势高,我家院子地势低,积水流过我家院子很便利,所以没有制止。”士尹池回到楚国,楚王正要发兵攻打宋国,士尹池劝阻楚王说:“不可攻打宋国。它的君主贤明,它的国相仁慈。贤明的人能得民心,人们都愿意为他出力。楚国去攻打宋国,大概不会成功,而且还要被天下所耻笑,所以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
子罕和曾国藩都是古之君子、国家贤臣。他们做事,首先考虑的是百姓利益不能受到损害,“干群关系”不能出现裂缝。能够做到尊重群众、爱护群众,与群众平等相处、友好交往。他们有权不用,在与百姓交往中,自己甘愿处弱、处下、处谦卑,宁可自己做些让步,受些委屈,也心甘情愿。这正是做事的成功之道。
作为干部,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保持处下、处弱、处谦卑的为人姿态,绝不是胆小怕事,无所作为,而是谨慎与魄力同在,稳健与担当并行。干部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百姓的支持与信赖,才能上下一心,不断推动国家建设事业向前发展和民族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