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翠点波心
——读《杭州的山》漫谈
车闽婉
![]() |
车闽婉
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我不由得产生了亲切感,两年多来和杭州相处的美好回忆跃上心头。
我常常骑着单车陶醉在杭州的迤逦中,无论是西子湖畔的孤山,南宋皇城的凤凰山,还是玉皇山、天竺山、虎跑山等等,无不清泉秀美,林壑幽深。那秋天里朱黄叠栾的飞来峰,阳光下阴影交错的天竺法喜,荫荫翠翠中汩汩流淌的虎跑泉,梅灵北路旁悠悠飘香的龙井茶……想到这些,我不由得陶醉其中。
每一次我的尽兴出游,就鲜少见过山上出现裸露的山崖与荒地,山儿始终是那么青春生机。哪怕秋冬时分山间落叶簌簌,也是醉美流连。
翻开书中一座座熟悉的山峰景观,我似乎又身处于那山林间,迷醉沁人的山风习习而来,烂漫的翠竹苍松熠熠铺开;我又想到了自己泛舟在西子湖上,湖周三面环山,一面濒城,葱茏苍翠和西湖相得益彰,我和船夫聊着孤山不孤,笑着双峰插云的竟是这么矮的山丘。这是杭州的山呦,实在勾人心弦。它们有高峰的豪爽气魄,也有小丘的田园之美;它们有江南山水的恬静,也有荒坡野岭的幽娴,那古幽之趣实在让人流连忘返。
《杭州的山》图文并茂,各个山峰都被辅以照片进行描述。不过这些照片虽然展现了它们的特色风采,却无法表现他们的风韵和气质,就像看榴莲的照片和真正吃到榴莲差别巨大,只有真正走在杭州的各个山中,才能感受那奇石魄岩和古树名木点缀在满目葱茏的青山之间,在阳光的暖黄斑驳下淡慢时光。
看完此书后,我为自己列上了很多爬山清单,书中提到很多我一直没有听说过的山,比如金家山、包家山、月轮山等等,这些是我在网络上各种杭州游行攻略中都找不到的。所以我又另外设计了很多爬山路线,比如从百里如意南段沿着西湖山到如意尖,再到野山头、狗头山和石门。于我来说,生活中莫大的乐趣就是在西湖边悠悠晃晃着陪着落日橘漫,游荡在不同时节天气的山水之中,那舒放的路上尽是满坡松柏竹篁,叶角荡漾在阳光里蜷伏着花气,烟雨时又氤氲中散漫着迷漾。想到这些,我不由得再次游神于一次次和杭山的赴会中。
杭州的山除了曲桥贯溪水、藤萝绕苍翠的江南之意,其魅力也离不开花木掩映中文意蕴润的人文情怀,从净慈寺、保俶塔到“凤岭松涛”的万松书院等等历经岁月沧桑又不断修建延续的文史景观,有的楼角攒尖,红墙粉黛,也有的飞楼层台,华邃精妙。
令我惊异的是,各个山中看似不起眼的石碑、楼阁、庙亭都有属于它们的名字,大多都是底蕴深厚、具有历史描述的遗迹。书中许多古文献的描述我不全都能读得懂、记得住,却不由得深感这些秀萃名苑的魅力无限、价值无上。水磨青砖隐于翠盖,飞檐四挑合于幽远,这些别有韵致的碑亭楼阁,脉脉彰显古韵雅气,吐露着杭城的文化自信。
作者提到一个山峰叫“超峰”,我起初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山,可是读了书中对超峰的介绍,我蓦然想起这座山我登过,这种感觉极其美妙。当时我从吴昌硕墓向上登上了一段石阶,走过一段石板路,就是一座险山,可是上面却有几片风姿绰约的宫殿,赤柱黛瓦惹得我忍不住拿出手机一顿留恋。上面有一个小亭子,亭子四周松柏长青,泓泉清冽。此时我已经脚底酸痛,可是向上攀爬一览何迹的欲望难以压制,不知不觉伴着一棵棵青木我到达了山顶,那时心情豁然开朗,放眼四顾,一览众小、脚踏峰顶之时,天高云淡,惬意万分。对于超山,作者介绍它是“而立于平畴水乡之中,超然于桑阳湖网之间”,都说美景三分靠看、七分靠说。美景已记于我心,再看到这些关于它的历史和地理知识时,充实和满足不由得跃上心头。走过的山头虽不少,可若是别人问起我对它们知晓多少,我可能会惭愧自己所知贫乏,所以《杭州的山》这本书对我来说算是及时又宝贵的补习,书中对杭山各个方面知识的科普对我进一步品味杭州帮助甚多。
杭州的山如新蒲罗群,绣出杭州的碧蕴烟微。城带鼓角掩于秋水楼台,溪桥翠翘缀于红幕藏梢,惹人熏醉。无论我是春风得意还是困难重重,杭州群山都会用它的钟灵毓秀为我雕刻宝贵的回忆,秀美的山水深情地拥抱着我,让我兴奋,让我安静。
杭州的山呦,木青云岫,心头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