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当年

  □周维强

  上世纪50年代初,经济学家马寅初做北京大学校长,他把自己锻炼身体的经验写成文字,送到北大学报编辑部。当时学报主编是历史学家翦伯赞。翦伯赞婉拒了这篇稿子,说北大学报是要同外国著名大学交换的,这稿学术性不太够,发表后影响不大好。马寅初只好把自己的文章拿回去。马寅初先生并没有因此以为自己的校长威严被冒犯了。这一方面表明翦伯赞先生以学术为上;另一方面也说明马寅初先生有学术民主的雅量,尊重学术,不以校长“官威”压人。

  校长既明白学术的尊严,则对外的交流亦以学术为重。刘文典的一个故事也是传为美谈。刘文典做安徽大学校长时,蒋介石执掌大权不久。蒋想提高声望,刘文典竟拒绝请他到校“训话”,后来刘又不肯让师生在蒋参观时“迎送如仪”。那时流传刘文典的一句名言是:“大学不是衙门。”

  大学不是衙门,那大学是什么呢?蔡元培民国七年(1918)为《北京大学月刊》撰发刊词,蔡元培校长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蔡先生说的“囊括大典”,意思是指学校的图书等教育学术设施和资源的建设。“网罗众家”,这“众家”自然是指学有专长的教授了。为了延聘名师,校长竟也有不惜长跪的。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张百熙主持京师大学堂,举荐桐城派领袖吴汝纶,吴以年迈学浅坚辞不就。张百熙情急之下,长跪不起,道:“我为全国求师,当全国生徒拜请也,先生不出,如中国何!”吴汝纶甚为感动。当时著名学者杨仁山、屠敬山、王瑶舟、严复、孙诒让、蔡元培等均被聘用。张百熙被誉为近代中国的“大学之父”。后来著名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其源头就是当年的京师大学堂。

  匡亚明先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吉林大学校长,盖了一幢“教授楼”,一位总务处长分到了其中的一套,拿到了钥匙。匡校长知道后,立即打电话把那位处长叫来,严肃地说:“这幢楼一开始盖时我就说是‘教授楼’,是应该分配给教授的。你不应该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不是说你的房子已经很好不应该住,但住这个楼不行。你把钥匙交出来,以后盖房你再搬。”大学盖楼,首先考虑的是教授的居住条件改善,而不是行政官员。这是为“网罗众家”创造物质条件,所谓安居而乐业。

  沿着蔡元培先生“网罗众家”的思想,傅斯年对大学教授的聘任作了深入一层的思考,他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撰写的《改革高等教育中的几个问题》中说:“大学以教授之胜任与否为兴亡所系,故大学教授之资格及保障皆须明白规定,严切执行。今之大学,请教授全不以资格,去教授全不用理由,这真是古今万国未有之奇谈。只是所谓‘留学生’,便可为教授;只是不合学生或同事或校长的私意,便可去之,学绩既非所谓,大学中又焉有力学之风气?”傅斯年的这篇文章于这一年的8月28日发表在《独立评论》第十四号上。傅斯年筹建了中研院史语所并任所长,兼任北大教授,后来做过北大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在台大校长任上突患脑溢血而去世。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的这句话大约在今日也是人所共知了。这是民国二十年(1931)梅先生在清华校长就职演说中所说。梅先生原话是:“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先生的这篇演讲稿发表在当年12月4日出版的《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第341期上。

  梅贻琦先生的这句话,我们在国外的大学校长那儿看到过更早的表达。梅先生的这句话也许就是从那儿化出来的。美国著名的大学校长吉尔曼(Daniel Gilman)1876年开始筹设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时,以为要办“好的大学”必须有“好的教授”,大学的基础在“人”,不在“建筑”,所以他有一句三个字的名言:“Man,not buildings。”对大学和如何办好大学,中外教育家也是有共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