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德文化“三字经”
吕云祥
□吕云祥
孝德文化是虞舜文化的重要元素,内容博大精深,非常丰富,值得我们一辈子学习、实践。然而,根据我的“研究”,只要了解把握这三个汉字,就可以很快地进入孝德文化的学习之门。这三个汉字就是:孝、教、色。
第一个字,“孝”字。从孝字的结构看,是一个意会字,上部是一个不全的“老”字,下部是一个“子”字。《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什么叫“老省”,即老字省略不全,说明老人体弱,需要子女支撑照顾,没有子女支撑,老人就要跌倒。因此,孝道实际上讲的是父母与子女、长辈与晚辈、老年人与年轻人的依存关系,以及这种依存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准则。从字形上看,老人在上,子女在下,表现出晚辈对长辈的一种恭敬的状态,发自内心的一种心情、态度,故孝是思想精神层面的,并非金钱物质层面的。所以组成“孝”字的部首既没有“钅”(金)字,当然也没有“贝”字,也没有“饣”(食)字。孝道不是以金钱、财宝、美食等物质财富来衡量的。富人除给父母物质利益外,精神上如果不恭、态度上如果不敬,也属不孝;反之,穷人家也常出孝子。
第二个字,“教”字。教字的字形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个“孝”字,右边是个“攵”(反文)字,说明教育的内容既要重视文化教育,又要重视孝德教育。孝字在左,文字在右,左大右小,说明在古代,孝德教育比文化教育更重要,正如宋代王应麟《三字经》言:“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现在我们一提起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学生进学校读书去,家长也好,学生也好,老师也好,首先想到的是文化教育,语文、历史、地理、数理化、英语等等,不会想到还有孝德教育,事实上也没有这样一门课。有的学生文化成绩很好,但对父母、老人、长辈一点都不孝顺,不听父母话的人也有,骂父母的也有,更有极端的例子,有的高才生,尽管读书成绩很好,考上重点大学,但杀父杀母之事也做得出来。这就是不重视孝德教育所造成的悲剧。
而古代不一样,重视文化教育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孝德教育,甚至孝德教育比文化教育更重要。古人造字的时候已经想到了这一层,就是要把“孝”字放在“教”字之中。
第三个字,“色”字。这里的“色”字,是人的脸色的意思。出典是孔子讲的“色难”。《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子夏问:“怎样是孝道?”孔子说:“难在子女的脸色上。若遇有事,由年轻的操劳,有了酒食先让年老的吃,这难道就是孝了吗?”
真正的孝道是子女对父母,或者说晚辈对长辈始终能做到和颜悦色。但做到和颜悦色是非常难的,所以孔子说“色难”。正因为难,非常难以做到,才显得和颜悦色的重要,才显得和颜悦色难能可贵。而要尽好孝,首先在于要有一个良好的态度,即要态度端正地顺着父母。所以,仅仅是替父母做事、满足父母的衣食住行需求,这是最基本的,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孝,顶多只是养的层面,而真正的尽孝应该是发自内心、态度恭敬、声色柔和地赡养父母。
现在物质条件好了,我们对父母经济物质层面往往非常孝顺,替父母做事也好,给父母衣食住行方面也好,一定是做得不错。但我们扪心自问,有没有始终对父母和颜悦色啊,有时碰到不愉快的事,对父母有没有发过火,有没有发过牢骚?我想或多或少总有的。所以讲,色难,难能可贵!
孝德文化博大精深,但只要念好上述“三字经”,真正理解了三个字的结构、含义,基本上就能够打实孝德文化的学习和实践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