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深衣

  深衣,亦作“申衣”,是由上衣下裳合并而成的连体长衣,因被体深邃,故称“深衣”。《礼记·深衣》“深衣第三十九”郑玄注:“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孔颖达疏:“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制作的材料,最初多以白麻布为之,领、袖、襟、裾另施彩缘,战国以后,多用彩帛制作。深衣衣、裳相连,制作时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间缝合,腰缝以上谓衣、以下谓裳,而其最明显的特点是续衽钩边,即衣襟接长一段,做成斜角,穿着时由前绕至前后,以带系结,称为“曲裾”。衣服上采用曲裾的目的,既是为了掩盖下体,也是为了方便,因为如果将下体裹住,走路就迈不开步伐;如果在衣服的下摆开衩,又难免暴露里衣,所以采用曲裾相掩的办法。此外,深衣领式为矩领,即领交叉而方折向下,长度大约至脚踝间。

  深衣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盛行于战国、西汉时期,用途广泛,诸侯、大夫及士人除朝祭之外皆穿深衣,士庶阶层朝祭之时,亦穿此服。东汉以后多用于妇女,魏晋以降,为袍衫等服代替。其制度对后世服饰产生深远影响,如袍服、长衫、旗袍等均受益于此。应该说,深衣是最能够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