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鸟不知陵谷变
陈大新
□陈大新
江西余干县西有“白云亭”,其名与唐代诗人刘长卿《登余干古县城》一诗有关。其诗云:“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绿,女墙犹在夜乌啼。平江渺渺来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沙鸟不知陵谷变,朝飞暮去弋阳溪。”孤城即余干古县城,楚水指余水,余干古时为楚地,古城在余水西。陵谷变,指世事沧桑,《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弋阳溪,系余水流经弋阳的一段。黄昏时分,刘长卿登上高耸白云的余干古县城,远处夕阳缓缓沉落,俯视大江,余晖闪动,水波浩淼。回看城中一片荒凉,是战乱留下的疮痍,夜色降临,夜乌的啼声显得凄厉。只有不知世事变故的沙鸟,仍然在弋阳溪之间飞来飞去。刘长卿的《登余干古县城》,全是写景,满目萧然,饱含诗人身世之慨,满怀忧国忧民的心情。
刘长卿因何来到余干登临古城呢?
刘长卿,字文房,宣州(今安徽宣城)人,久寓长安。天宝末中进士第。至德二年(757)为长洲尉,又任过海盐令。敢于任事,刚而犯上,遭人谤毁,两经贬谪。大历初入朝,为殿中侍御史。大历四年(769),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任转运使判官,建中二年(781)迁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建中三年,因淮西乱去官,闲居扬州江阳县茱萸村。卒于贞元六年,有《刘随州诗集》十一卷传世。
《登余干古县城》写于上元二年(761),他由长洲尉贬往南巴(今广东电白县)尉途经江西余干县时。他的好友独孤及有《送长洲刘少府贬南巴使牒留洪州序》,从中可以略见诗人遭贬的原由。独孤及云:“曩子之尉于是邦也,傲其迹而峻其政,能使纲不紊,吏不欺。夫迹傲则合不苟,政峻则物忤,故绩未书也,而谤及之。臧仓之徒得骋其媒孽,子于是竟谪为巴尉。”刘长卿的“迹傲”和“政峻”,使他得罪了上上下下的人,虽能正纲纪、肃吏治,但做出的政绩没人提起,却招来小人的忌恨和暗算。
刘长卿路经余干古县城,在古城略有流连,留下《余干旅舍》一诗:“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表达了孤寂的客旅之情。除了登上古城远眺江景,诗人还去了位于古城西边的干越亭,留下一首《负谪后登干越亭作》,有句云:“生涯投越徼,世业陷胡尘。杳杳钟陵暮,悠悠鄱水春。秦台悲白首,楚泽怨青蘋。草色迷征路,莺声伤逐臣。独醒空取笑,直道不容身。”这两首诗与《登余干古县城》为前后之作,参读之,可以更好地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诗人在余干县还巧遇了李白。李白于上元元年春初游建章,因妻子宗氏寄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市),遂至江西,并游余干古城。刘长卿有《将赴南巴,至余干别李十二》:“江上花催问礼人,鄱阳莺报越乡春。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
刘长卿自许为“五言长城”,他的名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为世人熟知。但他七言诗亦堪称上乘,清代卢文弨对刘长卿的评价说:“随州诗固不及浣花翁之博大精深,牢笼众美,然其含情悱恻,吐辞委宛,绪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子美之后定当推为巨擘。众体皆工,不独五言为长城也。”前人论诗,往往以杜甫为第一,卢文弨这一评价已然是相当高了,也较为准确地把握了刘诗的艺术特色,从《登余干古县城》一诗中也能体味出来。宋代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对刘长卿有“爱君忧国”的评语,可见刘长卿是关注社会现实的。刚烈的性格,使他为当时腐败的官场所不容。
当我们了解到刘长卿的身世和他来到余干县城的原因后,也就不难理解诗人在夕阳下的城头徘徊沉吟的心情了。“沙鸟不知陵谷变,朝飞暮去弋阳溪。”安史之乱后,国运如江河日下,诗人的前途在哪里,报国之心有谁知晓?而这些又岂是碌碌之辈与朝飞暮去的沙鸟所能明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