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茶事

  ■吕云祥

  潇洒的夏雨,急急而下,收敛了闷热的暑气热浪,随之而来的凉爽韵味,丝丝缕缕,洗人烦躁,沁人心脾,令人舒坦。夏日的雨,不像春雨那样弥漫成一种朦胧情调,使人浮想联翩;也不像秋雨那样飘逸成一种淡淡思绪,令人寻寻觅觅。

  而我更喜欢夏天的雨,喜欢夏雨带来的清凉,喜欢夏雨酿造的寂静。虽说风声、雨声,甚至雷声,声声入耳,还能静吗?但这种静是符合“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美学原理的。这种静,是要用心去体味的,心静则神闲,心静则神定,心静则神安。每当此时,我就坐在窗下听雨声,品茶韵,这种听雨品茶的情味真是无法言说的。因为夏日的炎热使人身心疲惫,久久盼望的“甘霖”终于来了,正如元诗所说的“清风破暑连三日,好雨依时抵万金”,令人欢心。“清风好雨”自然洗涤了原本疲惫不堪的心绪,此情此境里,临窗而坐,泡上一杯清茶,慢慢品味,尽情享受,美妙无比。听那雨叩小窗,或淅淅沥沥,或滴滴嗒嗒,似曲非曲,似歌非歌,在似与不似的闲思间,手把茶杯,慢慢地喝,静静地品。风声、雨韵、茶味、清香……交织在一起,这种诗情画意实在是难以言传的。雨天品茶,我称之为难得的茶事。

  我很喜欢这种茶事,这时候的心情是非常闲适的,在热气腾腾的开水里,看着玲珑的茶叶,一片一片,轻盈飘荡,舞之蹈之,缓缓舒展。绿茶也好,红茶也好,水渐渐地由透明无色变成清淡茶色,轻轻地啜一口,能醒神,能清心,此刻心宁神谧,万虑俱释。古人面对“把酒临风”的酒事,总会说“心旷神怡,宠辱皆忘”,茶事难道不也如此吗?而雨中茶事,因为雨声风声,如天籁之音;茶香茶味,如天成之韵,更使闲适意境、恬静心境,达到止境。

  雨中茶事,喝什么茶好呢?各人各爱,我是喜欢喝绿茶的,看着杯中绿色的茶叶在“碧波”之中荡漾,顿悟人生如茶。我有一个朋友,他对“人生如茶”的感悟特别深,说一杯新茶,品喝三泡,最有滋味。第一泡浓郁芬芳,像辉煌的人生,充满美好希望;第二泡甘甜清淡,像人生经受磨练后的自然平淡,平淡是真;第三泡淡如清水,如人生的渐渐归于清静,清静是福。我虽同意他的说法,但我的感悟与之不同。那天,窗外的雨不是很大,但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我临窗品茶,静坐、静喝、静思、静虑,感悟多多。茶自山中来,自有山中韵,茶叶的品韵是吸收天地精华再全部奉献茶人,令人敬佩。茶人也要有高尚品格,才对得起茶叶。茶人的品格是什么呢?现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对何为茶人品格曾这样说:“不求功名利禄、升官发财,不慕高堂华屋、锦衣美食,不沉溺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一生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清廉自守、无私奉献,具有君子的操守,这就是茶人风格。”

  茶人风格,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中国茶文化中讲究“廉、美、和、敬”,所以真正爱茶的人,一定是清廉之士、有道之君、有德之人。比如东晋大官陆纳,一生爱茶,一生清廉。据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说: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清廉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陆俶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陆俶该打,因为他玷污了陆纳“清茶待客”的清德清风,坏了陆纳“以茶养廉”的治吏规矩。陆纳因“清茶待客”“以茶养廉”而出名,故而流芳百世。

  雨中品茶,闲适的思绪又从古转到了今。上海市茶叶学会的一位领导说起他和原某位大官的几次茶事,他说:“那官人在基层时,曾多次与大家一起吃茶,后来这位老兄官越当越大,就再也没有下过基层吃茶。由于位高在上,宴会多多,其已由吃茶改为吃酒,这酒一吃不要紧,想不到居然被吃进去了。”可见,不敬畏茶文化中的“廉、美、和、敬”,也是很危险的哟。

  每杯茶,都有自己的生命价值,它们都以清淡之体、平淡之态,沁出甘味,释放幽香。我们的人生呢,当然也要过得有意义,要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清廉自守、乐意奉献、回报社会……雨中品茶,品出了这点浅陋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