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送学记

  ■陈文晶

  又是一年送学季。

  回想七年前的盛夏,我经历了人生两件大事,父亲病故,儿子高考。好在父亲临终前,外孙高考分数已出,他也参与了孩子的志愿填报,老人家也算是瞑目了。

  7月末,我们收到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录取通知书。这所学校北临长城最东端山海关,南临北戴河避暑胜地。当时填志愿时,老师也说了,动车直达杭州。没想到真的要去那里,我还是感觉好远好远。

  买了司机行车地图,看公路里程表大于1400公里。

  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们开始筹划怎么去?从幼儿园就开始住校的儿子倒很笃定:“不用带东西的,到那里都有的买的。”而我巴不得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给他搬过去,毕竟我们家住校的家什最齐全了。

  我提了个大胆的建议,带上刚失去老伴的老母亲,一家三代四口人开车去秦皇岛。大家一致赞同。儿子已经在考驾照了,每天早晚刻苦练习开车;老公做攻略,订沿途的各家旅店,还抽空去4S店对车辆进行全面保养;老母亲则盘点还缺些啥生活必需品;我则早早请好了年休假。

  一路向北,揣着地图,我们出发啦。铺盖卷、生活用品、衣装鞋帽装满了后备箱。我们在南北向的祖国高速公路上无缝切换:长深高速、江宜高速、京沪高速、滨莱高速、荣乌高速、京哈高速。为避免长途劳顿,全程选择在江苏、山东、天津各宿了一夜。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一路,老公设置了红色学习之旅。我们第一站参观了淮安的周恩来故居,12岁的周总理离开故乡也去了东北求学,立下宏伟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京沪高速路上,我们看到了孟良崮山岗的乱石阵,老公是个军事迷,给我们大家普及了解放战争这场著名的硬仗,最终在我军陈毅、粟裕的率领下,华东野战军以山地运动战模式,三天三夜全歼拥有美系武器的张灵甫七十四整编师,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在莱芜,我们特别参观了莱芜战役纪念馆,那里的声光电模拟展现,逼真再现了莱芜战争的全貌,在那个战争年代,我们的人民军队在当地人民的倾情支持下,历时63个小时,以伤亡6000余人的代价俘虏4万多敌人,歼敌2万余人,稳定了山东解放区的大局,取得了了不起的胜利。我们还远观天津港威武的海军战舰,目睹了天津港繁忙的集装箱运输……

  沿着祖国版图的“大公鸡”腹部,我们的车一路驰骋。南北风土迥异,人文差异,经济发展不同,带给我们极大的感触,也算是一次儿子进大学前的浅层次田野调查吧。

  四个人的舌尖也从南到北,尝着大中国的美食:论斤卖的水饺,山东德州的扒鸡、正宗的天津狗不理包子,还有北戴河刚打捞出海的梭子蟹等等。

  这1400多公里路,经过三天三夜,我们终于在规定时间之前,赶到了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我回看报到时留存的相片,时间是8月30日中午11:12。儿子在学校设的新生接待点,上交了新生报到的所有资料,拿到了宿舍的钥匙……

  我们也乘机好好参观了校园,尝了学校食堂的快餐,浏览了校园的宣传栏,那里写满了受到学校各类嘉奖的学生名单。我心里暗暗念想:四年后的某天,儿子的名字也能出现在那里。

  记得返程时,我们的车刚开出天津,我就接到了儿子的电话,他说:“老妈,你们在哪里啦?”我回:“我们在天津,正吃饭呢。”这家伙竟然回了句:“今天是中秋节,我想家了!”

  是啊,儿子还从来没有离家这么远过,这学校也是他自己选的,彼时他还信誓旦旦地说:“就想离家里远些,省得听你们的唠叨!”现在竟然大言不惭,说想家啦。

  哎,新生的历练,这才刚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