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呆若木鸡”的境界
张达明
□张达明
因为钟爱,冯友兰先生一辈子都浸泡在哲学中。探究,思索,如醉如痴,常常不能自拔,也因此闹出笑话,他将此行为自我解嘲为“呆若木鸡”。
冯友兰有个习惯,每次上课前,都面无表情地坐在讲台后,呆望着台下的学生一二分钟后,才开始上课,脸上也渐渐露出了笑容。
抗战初期,西南联合大学从长沙迁往昆明,途经广西凭祥一个狭窄的城门洞时,司机嘱咐车上的人不要将头和手伸到车窗外,以免造成损伤,其他人都老老实实照办,均安全通过,唯独冯友兰因左胳膊放在车窗外而被城墙撞伤导致骨折。他后来解释说:“当时,我疑虑城门为什么要修得那样窄,脑袋和手臂探出窗外与否,两相对比,到底有何区别、有何联系,其普遍性和特殊意义在哪里?可是,还没等考虑好,只听‘咔嚓’一声,一阵剧痛随之就传遍了全身。”
这段故事,同车的哲学家金岳霖教授曾对冯友兰的小女儿宗璞开玩笑地说:“当时司机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过城门了。别人都很快照办,只有你父亲听了这话,便考虑为什么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还没有考虑完,已经骨折了。”
为此,金岳霖这样总结道:“冯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而他自己却是达到了‘呆若木鸡’的境界,做学问者如果都能具备这种执着、追求和信仰,也就达成了自己特有的那种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