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有什么好

  □张勇

  第一常常备受瞩目,第二则黯然失色,三甲以外则往往籍籍无名。这是很多人的常识性观点,但这种观点未免有失偏颇。

  有人从国家图书馆查到来自清朝的两份名单。名单上各有9人,第一份名单是:付以渐、王式丹、毕沅、林稃堂、干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有人把这两份名单给100个人看,问他们对这些人是否熟悉?结果100人中,对第一份名单上的人一个都不知道的有90人;对第二份名单上的人则大多数都知道。

  真实的情况是,第一份名单上的9人,全都是清朝科举的状元,在当时一榜跃龙门的时代,他们是何等的光辉灿烂、气象万千。而第二份名单上的9人,全是清朝的落榜考生。

  按平常理论,第一份名单上的9人,应该更能为后世所熟知,因为他们都曾经是第一,且是天下第一;而第二份名单上的9人,说第二都是抬举了,因为历史根本不屑记载他们究竟考了第几,总之是落榜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第一份名单上那9位金榜题名、显赫招摇的风光之人,早已无人知晓;第二份名单上9位名落孙山者却成为大学者、大作家、大英雄,叱咤风云,青史留名。

  作家马德在一篇文章中曾谈到一个更具体的事例:一位名叫焦铁的同学,每逢考试,成绩常常第一,人称“铁第一”。进入高三的时候,因心理波动,“头把交椅”被人抢了,几次考试都屈居第二,心情大坏。尽管老师们都劝慰他,但他还是一时半会儿调整不过来。为此,请了一段时间的假,回家休整。没多长时间,他回来了,蹙眉也解开了,气色也平和了,再没有了之前的焦躁和不安。

  这名同学说,是他爸爸的一组数字让他解开了心里的疙瘩。这组数字是“唐2人,宋6人,金1人,元1人,明2人,清3人”。

  这组数字,是从隋朝科举考试开始,一直到清朝末年,每个朝代‘三元及第’的人数。从隋朝到清末,1300多年,只出了15个连续考第一的人。

  距离我们最近的大清朝有3个‘三元及第’的人,分别是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恕我直言,这三位,以前真的连听都没听说过。而那些在历史中书写着浓墨重彩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伟人、大师、英雄,显然都不在此之列。

  不能和其他的人比,拿所谓的“第一”来坑自己。人生其实很广博,并不仅仅有成绩,还有体育,还有艺术,还有千千万万个可以比的项目。为了一样而放弃所有其他的可能性是愚蠢的。因为你应该自己去发现什么是自己的强项,那样可以轻松地赢过所有的人,而同时拥有更完整的人生。

  “第一”很多时候只是看上去挺好,实际价值远没有你想象的大,不因得之而喜,亦不必因失之而忧。顺其自然,做好你想做的和你擅长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