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辟邪解毒之说

  □范树立

  古时候我国民间有许多辟邪解毒的方法,有一些被古人记录并保存了下来。

  农历五月天气渐热,据有关古籍记载,古人为了防止热毒,想出了许多方法。如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农事历书《夏小正》说此日(端午)“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续汉书·礼仪志》又说:“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至晋代《风土记》又记载“采艾悬于户上”。《荆楚岁时记》也说:“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攘毒气。”又说:“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戴之。”后来除了用艾叶外,又外增加菖蒲,剪成人形或宝剑形状,称之为蒲剑,说有辟邪的作用,这种风俗开始于唐朝。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月令》说道:“端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可见唐代已经开始用菖蒲作药用,可见菖蒲早就有辟邪的功效,被古人广为采用。

  那时古人饮用的酒,一般多外加菖屑,以为有去邪解毒的效果,此风似始于唐代。古书记载雄黄在宋朝已经被采用了,如施宿《嘉泰会稽志》说:“端午日,设蒲觞,磨雄黄酒饮之。”到明代又有用朱砂的,如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中说:“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余酒染额胸手足心,无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由于雄黄、朱砂有毒,现代人已经不再饮食雄黄酒和朱砂酒。据古籍记载,古人认为端午是防疫之节,所以饮食和悬佩,没有一样不与防疫有关的。

  直到如今每年端午时节,家乡还有人在集市上出售艾草、菖蒲,购买者众多。家乡居民将购得的艾草、菖蒲,先悬挂在门窗处,几天后等到枝叶干枯后,用火点燃沿墙脚四周熏烟,以此辟邪去毒。

  我在孩提时,家乡过端午的风俗味还很浓。端午那天,小孩子要戴虎头帽,那是一顶圆形的彩色帽子,正中绣有老虎头像,虎头旁还粘上两根洁白的鸡毛,看上去虎虎有生气。脚上要穿虎头鞋,彩色的鞋帮上绣有老虎头像。稍大一点的孩子,不再戴虎头帽,而是在额头上用姜黄色的雄黄写上一个“王”字,据说可以避邪。

  小时候过端午,印象最深的是挂香袋。端午当天,小孩的头颈里都要挂一串香袋。这香袋做功很考究,一般是5分硬币大小精巧的三角锥形粽子的形状,在里面放有气味芳香的香料,用五彩丝线结成七八只一串,下面还系有一个细丝线做的红缨儿,十分招人喜欢。据说这虫豸百脚(蜈蚣)闻到香袋的气味,会远远离去。我记得自己小时候曾经有过一串漂亮的五彩香袋,在颈上挂了好几天,那香味特别好闻,又可以当玩具玩耍。

  另外,我国民间还有挂钟馗图辟邪的说法。据古籍记载,钟馗图是唐玄宗命吴道子绘作的。唐宋时以每年除夕挂钟馗图,后来才改为端午节悬挂。清代《清嘉录》记载:“五月,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魅。”又《杨慎外集》云:“钟馗即终葵,古人多以终葵为名,其后误为钟馗。俗画一神像贴于门,手执椎以击鬼。好怪者遂相传钟馗能啖鬼,又作钟馗图。”钟馗实由终葵传讹而来,实无其神能啖鬼之事。钟馗是借人名而为名的。而钟馗嫁妹之事,是出于前人之游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