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隐居文化
孙丽丽
□孙丽丽
古人云“小隐于野,大隐于市”,从而留下了无数美丽的诗篇。而如今“隐居”已成了奢侈的代名词,隐居需要衣食无忧,需要很多代价,要问的是隐不隐得起的问题。我想真正的隐士,无需刻意依附于山林野趣,只要有一颗自在纯净的心,即使身处闹市,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
陶渊明可以说是古代归隐的代表人物,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的梦想境地。他的《归园田居》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在南山下种下豆子,清晨起来铲除地里的杂草,到了夜晚披着月光才回家。山上的小路边野草丛生,小草上的露水沾湿了衣衫,衣衫湿了不算什么,这并不违背自己归隐的愿望。
唐代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可以说是世外仙人,有人疑惑不解地问他,为何幽居碧山?他只是意味深长一笑并不回答,内心坦荡如春风。凋落的桃花随着溪水飘向远方,此处的天地真如仙境一般,自得其乐。
南北朝王籍的《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小船在溪水中欢快地划行,远远看去像是走到天际相接的地方。层层云霞照耀着弯弯曲曲的河流。蝉声阵阵,林子越发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这样美好的地方让诗人生了归隐之心,多年来他早已厌倦了仕途,因没能归隐而悲伤起来。
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人去寻访隐士,既然是隐士,所以一般人不知他的住址,一路寻去,可见隐者居住的幽僻。隐者总是不好遇到,更让人觉得隐士之神秘。名士居处必有竹,隐士居处必有松。
“隐士”一词及其含义,最早见于《庄子·缮性》:“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隐士指这人本来有才华,但由于某种原因,没能进入仕途,或入仕遭遇种种而离开,找个地方“隐”起来,就叫“隐士”,一般的农夫樵子则不能被称作“隐士”。隐士的精神高洁与志趣,自古让人钦慕不已,有文化的人谁不想过一段隐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