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植物代言
——读《植物先生》
赵健雄
![]() |
赵健雄
手头这本看上去朴素无华的《植物先生》,是袁明华为一年24个节气根据个人喜好各选一种代表性植物,然后铺陈为文,再汇聚一道,加上出色的装帧设计做成的一本书。
我看的时候,有点激动,也颇为惭愧。
所以会产生情感上起伏,是因为自己少年时,最喜欢的课程就是生物,还差点报考农校,正是生物老师劝阻了我,说你真喜欢这门学科,应当读完高中,再去考农大。
我从这门初中课程中更多学到的只是一些书本知识,以及对人类之外大自然的关注和引发若干形而上的思索。
后来也没去读农大,倒是跑到塞上种了几年地。劳作之余经营一小块试验田,引进新的品种与自己育种,算理论与实践结合了。但仅限于此,往后的人生就基本上反其道而行之了。
至今我只认识极为有限的植物,在这个领域几乎可以说无知无识,因此,看到袁先生在择取代表植物时那分挥洒自如,不能不在倾慕之余,深感自己的不学无术与无能。
我生于上海,从小接触和看到的多是建筑,很少植物,即便有心学习,也缺乏相应的环境。下乡插队那几年有了机会,但谋生艰难,也知道了庄户人过着什么样的日子,故而很少有闲心关注无干生存的知识,况且就算十分关心并有所发明也不行,因为当时个人根本不可能拥有生产资料与资本及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离开知青生活后,就又重新回到远离自然的状态中去了。
相较之下,自幼生活于乡野的袁先生是在植物怀抱里长大的,先天浸溺与后续努力,让他熟悉并掌握各种相关的知识,都烙印般刻在脑子里,应时应景,便喷涌而出,根本无须做作业。这种状态真是令人羡慕!
儿童与少年时代的经历,往往影响乃至决定了一个人对植物的态度及与植物的关系,如我,就已无法像对待单位同事那样对待一棵树了,后者下意识地被视为另一个世界的存在,相关知识则可有可无。
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那个与植物相关的说法很有意思,他讲进入农耕社会,随着人类大规模发展种植业,把小麦之类农作物带到世界各地,近乎无限地拓展了它们的生存空间。事实上是被这些作物驱遣,做了它们的奴仆,因为农耕远比狩猎更辛苦。
但尽管如此,现在这个世界至少形式上还是人类霸占着,一种植物要生存与发展,相当程度上需要得到人的关注与扶持。
袁先生此书写的主要是发生在江南的人间故事,植物乃讲述的引子,我不知道他是有意还是无意间充当了那些自己中意的植物之推广大使。而经由他参与其间并培植起来的爱花爱树之情,在惠及对应植物的同时,无疑也拓展了人的眼界与胸怀,催生其慈悲心,从而努力创造出一个和谐的世界。
归根结底地球是所有生命共同的家园。
我希望此生能遇上更多的植物先生,还有动物先生、细菌先生、病毒先生,唯所有生命的意愿和心思被更多人听见和知晓,我们居住的这颗行星才可能成为越来越适合生存的命运共同体,而人类自己也活得更好。
回到眼前这本书,它貌似朴素,其实却是低调奢华:线装、毛边、插图精美、用纸考究,其中一些特种纸,是参杂了特定植物的纤维制成的,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人对植物的尊重,植物也的确值得这样尊重。外在形式与内里精神考量结果,叫它赢得了2020年“中国最美图书”的荣誉,决非浪得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