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读《城市的兴衰》
汪芳
![]() |
汪芳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加速发展带来了中国城市的崛起和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病”,诸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公共资源紧张、城市信用危机等。下一步,中国城市该怎么走?未来又会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局面?独立经济学家郑荣华的《城市的兴衰》一书,全面、客观地分析了改革开放40年中城市化对人民生活改善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贡献,同时,也对高速城市化发展所导致的“城市病”现象及其治理难题进行理性思考。
该书以城市问题为导向,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作者以敏锐的洞察能力,层层穿透问题迷雾,剖析现象之间的逻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策略。这本书的特点是具有庞大且多角度的思想体系与理论架构,采用通俗的评论式写法,简明而不失学术严谨。以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制度等学科相互穿插,构成了一套缜密且严谨的理论体系。《城市的兴衰》前两部分主要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城市化进程进行总结,以大量数据、鲜活案例为支撑,揭示城市化的逻辑轨迹,爬梳“城市病”的形成之因,透视城市发展状况。该书后两部分聚焦于城市治理与运营等领域,对城市化发展与农业安全的矛盾、城市蔓延与治理途径、数字化价值与利益驱动下的陷阱、经济增长动力与智慧城市红利等方面进行了探究,提出众多跨学科的治理路径,让人耳目一新。
该书分为四个部分,即“城市化的人本主义觉醒”“城市改造价值融合与重构”“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影响”“城市治理与增长”。在第一部分,作者指出城市更新不能以拆代建忽视人本价值,要谨防陷入“土地经济”的逐利陷阱与形象工程的误区,通过对国内外“城中村”改造与社会阶层利益诉求之间关系的客观分析,呼吁城市更新中应该考虑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第二部分,作者以一位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视角,针对城市更新中文化冲突与价值融合问题,解析了城市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隔阂与融合机制,提出以教育促进价值认同,以混居强化文化融合,消除歧视与隔阂。同时,对城市改造的三大主体及城市发展中人与空间关系提出了理性的建议。在第三部分,作者对粗放式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了批判,呼吁通过农民权益表达机制与土地供需市场调节等手段遏制耕地流失,加强土地资源保护,推动高质量、内涵式的城市化。在第四部分,作者从经济学的集聚效应与溢出价值方面肯定了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增长价值,尤其是在技术、需求、成本的相互作用下,城市创造了以智慧为主题的产业模式。但同时作者对日本、美国“城市蔓延”的代价进行反思,对“城市蔓延”的成本进行分析,提出了定量分析模型与治理途径。
对未来的城市化发展,作者对城市的信用体系尤为关切,他认为在数字化时代中,往往会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出现各种数据“陷阱”,从而掩盖真实民意,形成“沉默螺旋”效应。他建议应该尽快通过区块链技术重构城市信用体系,从人际信用、市场信用、政府信用三大维度进行重构,规避沉默成本、净化舆论环境、构建理性社会等。
该书最后,作者以经济增长动力与智慧城市红利等内容结尾。他认为,中国经济有三大优势:一是以数字经济驱动的新经济发展;二是高质量的城市化发展;三是乡村振兴。这三大优势都与城市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相辅相成的逻辑。即城市的环境决定了城市的集聚能力,城市的集聚能力决定了人口、产业、金融、创新等要素的形成。在技术、需求、成本的作用下,城市就像一个转动的螺旋,背后的逻辑越是科学、缜密,三者的协同作用就越大,转速就越快,反之,就会出现停顿或衰退。郑荣华先生认为城市的规模越大,对管理水平的要求就越高,而技术是实现管理水平的基本工具。每一项技术的背后都是一个庞大的智慧产业体系,城市与智慧产业形成了较为默契的供需市场,从而在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化的理性发展。
读郑荣华的《城市的兴衰》最大的感触是不仅能看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理性剖析,还能看到作者提出的解决路径,其跨学科的知识相互穿插,提升了该书的价值性与可读性。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公共管理学院何艳玲教授所评价:郑荣华的《城市的兴衰》对城市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对城市治理进行了系统性建构。特别是郑荣华的文字具有敏锐观察的美,但观点则处处可见理性的冲击力,值得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