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觚茗盌静相宜

清乾隆黄地粉彩缠枝莲托八宝纹花觚

  □李笙清

  觚,原为商周时期酒器,后为佛前五供之一。而花觚作为瓷器家族的一员,则始于元代,主要有五彩花觚和青花花觚两类,用于插花和摆设。经过明代嘉靖、万历两朝的发展,到了清乾隆时期,花觚的烧造技术不断提高,在造型上趋向于多样化,纹饰更加丰富,其中,缠枝莲、折枝莲、卷草纹、凤尾纹、八宝纹、蕉叶纹和莲瓣纹、如意纹等,都是花觚上常见的彩绘纹饰,装饰题材则主要来源于民间传说、人物故事和禽鸟、花卉等。

  下图为清乾隆黄地粉彩缠枝莲托八宝纹花觚,通高25厘米,口径15.5厘米,底径12.6厘米。从颈下部两道凸起的金色弦纹中间位置的红色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款来看,这件花觚应为清乾隆年间官窑烧制。器物为三段式结构,上面为硕大的喇叭口,口沿有金边装饰,内壁施淡绿色釉,色泽光洁明亮。长长的颈部,由粗渐细。中间鼓起的腹部为小球形,束胫,底部为钟形座,高足外撇。外壁施主题底色黄釉,绘粉彩,从颈部、腹部、胫部到座部,分别彩绘缠枝莲、八宝纹、蕉叶纹和莲瓣纹,五彩缤纷,千姿百态。底部施淡绿色釉,足部一周饰青花回纹,画工精细,釉彩鲜艳明快,发色纯正。器物为仿古青铜器品种,古朴典雅,端庄大方。

  在我国琳琅满目、内涵丰富的瓷器系列中,彩瓷以品种繁多、色彩缤纷而著称。它在瓷器的装饰图案上,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用红、黄、绿、蓝、紫等颜色的彩料在瓷胎上进行绘画后,再装窑烧制,使单纯的胎体装饰向色彩斑斓的釉彩装饰发展。明清时期是彩瓷发展的鼎盛时期,粉彩、斗彩、五彩、珐琅彩等争奇斗妍,釉上彩、釉下彩、釉上釉下双层彩等各具特色,釉因为一般都使用了两种以上的颜色,底釉和各种装饰釉交相辉映,五彩斑斓,极富艺术美感。粉彩是清代彩瓷中极其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亦称软彩,为瓷器的釉上装饰。从清康熙开始,到了雍正、乾隆时期,粉彩瓷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日益完善。其制作方式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勒出图案的轮廓,再逐一填色后,在摄氏700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这件粉彩花觚釉色艳丽柔和,色调浓淡均匀,各种纹饰疏密有致,从布局到色彩的配合和填彩,工整流畅,自然融洽,精美绝伦。

  器物上的篆书书法书体端正,古朴苍劲,红色的字迹与上下的两圈金色弦纹相映,更增添了花觚的雍容华美及艺术旨趣。观整件器物,造型庄重优美,胎釉光亮,胎质细腻,釉汁肥厚,上下高低粗细对称,胎体丰满圆润;画工生动细致,装饰纹虽然繁密堆叠但不杂乱,显得错落有致;釉色纯净光洁,浓淡相宜,尤显清新典雅,不禁令人联想到明末清初诗人李标的诗句:“竹韵松涛清自远,花觚茗盌静相宜。”整件器物华美繁缛、富丽堂皇,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令人赏心悦目,不失为清代官窑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