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雅句少刷屏

  贺源

  当今社会,智能手机屏幕里,短视频、碎片化资讯如潮水般涌来,它们用快餐式的感官刺激捕获用户注意力。然而,真正滋养灵魂、启迪心智的,是那些穿越千年的雅句华章。正如培根所言:“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讨论使人明智。”我们当在雅句的海洋中,寻找精神的栖息之所,完成一场对抗浮躁的自我救赎。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虽带着功利色彩,却也道出了书籍的价值。古代文人寒窗苦读,在经史子集中求索真理,于诗词歌赋间感悟人生。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脱,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迈,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这些雅句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当我们沉浸其中,不仅能提升文学素养,更能在字里行间照见自己的内心,获得面对生活的勇气与力量。

  反观当下,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多数人身体的“延伸器官”,过度依赖手机带来的碎片化信息,让我们的注意力被割裂。心理学中的“多巴胺陷阱”理论指出,当我们沉迷于手机上的即时娱乐内容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带来短暂的愉悦感,但这种愉悦难以持久,反而会让人陷入空虚与焦虑。而阅读雅句,如同品茗,初尝苦涩,却越品越能回甘。

  俗语“磨刀不误砍柴工”,在阅读这件事上同样适用。看似花费时间去研读雅句,不如刷手机来得轻松畅快,但从长远来看,前者是对思维的锤炼、对灵魂的滋养。正如杨绛先生所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在雅句中不断磨砺自己,才能收获精神的富足。

  “多读雅句少看手机”是一种阅读选择,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要求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手机中的碎片化信息裹挟;它呼唤我们重拾对经典的敬畏之心,在雅句中寻找生命的真谛。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而阅读名句,正是我们认清生活真相、热爱生活的重要方式。让我们放下手机,在雅句的陪伴下,抵御浮躁,涵养心性,在喧嚣的世界中,守住内心的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