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方方
□钟立春
下了班,我心急火燎地往火车站赶,谁知路上又堵车,好家伙,晚上8点的火车,我7∶54才冲到检票口。检票员说:“再晚一分钟我们就不检票了。”
好歹算是上了火车,也不枉我下了出租车后气喘吁吁、一溜小跑。火车启动不久,我对面一个东北口音的大叔变戏法似地从包里掏出薄饼,又从餐盒夹出金灿灿的土豆丝,塑料袋里抖落出脆生生的生菜叶……哎呀,这不把人香迷糊了嘛。平时我就爱吃这种卷饼,何况这是在火车上,更何况我还没吃晚饭。
就在大叔正往饼上抹甜面酱时,我终于按捺不住,对大叔说:“您这饼一看就好吃。”大叔立马笑盈盈地回应:“我给你卷一个尝尝。”一番操作之后,我吃到了香喷喷的卷饼。
隔壁座位的女孩见状冲我竖了竖大拇指,意思是:你行!她哪里知道,大叔是东北人,我也是东北人,而“大大方方”是东北人必备的素质。父母对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那可以说是从小抓起,落实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东北小孩“大大方方”第一课:见人必须打招呼。这里的“人”,不单指亲朋好友,还包括那些半熟半不熟的楼上楼下、门口三五成群下棋的大爷,以及小区门口早餐铺正在招揽顾客的老板娘。
当然,不只是打招呼,如果在电梯遇到邻居,一定会跟对方搭话。都住同一个楼了,站一起超过两秒钟不吱声都属于没礼貌。一般都是外向人大大方方地先说话,然后内向人大大方方地接住话。宗旨是不能让话撂地上。
在我们老家,家里来客人了,或者是逢年过节大家聚在一起,好多人家都有让小孩表演节目这个环节。会唱歌的唱一首,会跳舞的跳一段,会乐器的吹拉弹唱一番……如果这些你都不会,背首诗、讲个笑话也行。但前提必须得大方自信。我小时候会唱二人转,有一次一边打着点滴,一边还给奶奶的朋友唱了段。你就说为了让人夸我大大方方,我有多拼吧。
亲朋好友聚餐的时候就更考验人了。你问问东北孩子哪个不会“提杯”,也叫“起杯”。意思就是你举杯敬大家一杯酒。这一般都是轮流着来。到你了,你就得大大方方地站起来,大大方方地说一段话。主要内容就是今天为什么聚在一起,然后感谢、祝福之类的,最好把桌子上的每一个人都照顾到。好的“提杯词”是有层次的,说得大家热烈鼓掌那算你牛。而如果此时你不说话,或者稍微扭捏了一点,那即便你月薪三万、一线有房,爸妈也会给你个白眼。
大大方方,有个近义词是“闯浪儿”,指的是性格开朗,在任何场合都能从容淡定,而且一般都用来形容晚辈。这么说吧,很多父母可以接受孩子不听话、学习不好、工作不行,但不“闯浪儿”不行。
大大方方的反义词是夹夹咕咕、扭扭捏捏。昨天我们家庭聚会,小表侄子有点害羞,没叫人,也没说话,我大嫂杵他一下:“说话啊,叫人啊,完蛋玩意儿。”这时候,小表侄若是还不能大大方方,那后边他多半会喜提一句“等回家的”。
说起来,对一些人来说,大大方方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但是架不住父母培养你啊。比如小时候在饭店吃饭时,父母就会故意让你去要个餐巾纸、催个菜、结个账、打个包之类的。不为别的,为的就是锻炼孩子。
为了培养出一个大大方方的孩子,父母对我们这方面的教育那简直是见缝插针。我记得上学时,学校开运动会,我跑200米的时候撩了一下刘海儿,不知道我爸的声音从哪传来:“大大方方地跑,老姑娘!”前些日子参加婚礼,主持人说新郎可以吻新娘了,我听到新郎他妈在台底下喊:“大大方方的!”
“大大方方”是对东北孩子最高的褒奖。表面的意思是不扭捏,实则指真诚、自信、不卑不亢。更深一层,它更意味着不内耗,并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需求。别小看东北孩子从小刻在骨子里的这四个字,“大大方方”不只是一种性格偏好,更是一种主动融入社会的能力。
以前有人问我,说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我倒不好意思说我大大方方,但是我该怎么着怎么着,不矫情。我现在也经常教育我儿子:“客人来了之后记得叫人,别像个木头似的往那一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