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短板,提升港航服务能级

  □民建宁波市委会

  港航服务业是推动宁波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港航服务业发展,出台《宁波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持续加大航运业政策扶持力度。2024年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中,宁波舟山全球排名提升至第8位,成效显著。但要破除“大港小航”之痛,实现“全面提升港航服务能级”“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争7保8’”的发展目标,须补上短板,塑造新优势、培育新动能。

  现状

  服务贸易流量转化需提升。依托港口优势,宁波舟山港连续15年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一,构建了大电力、大炼油和能源原材料的大吞吐、大仓储、大运输产业发展格局。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量通过宁波港口集疏运和管道输送的相关央企大宗服务贸易,其产值税收并未属地化计入。

  航运基础有待加强。宁波沿海运输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全球前20大集装箱班轮公司均在宁波开展航运业务,但船舶运力均未在宁波登记。全市有41家船舶管理公司,不足上海的三分之一,国际船级社协会有8家成员单位在沪设立办事机构,在甬仅3家。国际化海员综合服务基地等核心短板还需补齐。

  高端服务仍需强化。大部分港航企业集中在基础服务环节,基础性港航服务业增加值占物流增加值比重80%以上,产业附加值比较低、市场议价能力比较弱。当前海事服务机构与上海差距明显,金融保险创新亟待突破(宁波仅有外资银行6家,外资保险机构7家),数字金融应用有待进一步强化。

  建议

  完善三大体系,塑造资源配置枢纽新优势。一是向上争取政策支持。依据“逐步推广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改革部署,加强统计基础建设,积极争取大宗贸易服务业相关产值等在地统计在宁波先行先试。二是推进“储运工贸服数”体系化发展,理顺产业链条全环节,加强企地合作,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本地化注册。三是完善培育引进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引进大宗商品龙头企业尤其是总部企业,打造大宗商品贸易总部基地,支持建设大宗商品供应链综合服务数字化平台,加快大宗商品标准化仓储体系建设。

  建设三大平台,培育船舶运力新动能。一是壮大航运总部经济,吸引大型国际船舶管理公司在宁波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引导推动宁波海运、宁波远洋等企业加强国际化经营,做大本土港航物流总部企业。二是建设新能源船舶国际检测中心,做强中国船级社浙江分社,引进船级社、咨询检验等,探索推进自贸区宁波片区新能源船舶法定检验开放。三是建设国际化海员综合服务基地,做好人才制度供给,积极推进相关领域对外开放。

  聚焦三大领域,寻求港城融合新突破。一是聚焦海事服务,大力推进国际海事领域的“在线”多元纠纷化解平台建设,深化海事法院与仲裁机构合作,形成统一的海事案件仲裁标准,提高仲裁服务吸引力。二是聚焦航运保险,充分发挥宁波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全国唯一专业性保险公司——东海航运保险公司的作用,顺应绿色、低碳、智能航运业发展新趋势,研发“预警化+弥补化”“全球化+全程化”新型组合保险产品,提供“保防减救赔”一体化服务模式,在航运产业链扩充增量覆盖,在航运风险链实施减量管理,持续打造具备宁波辨识度和国际竞争力的航运保险全要素生态体系。三是聚焦航运数字化,推进航运数据赋能,加快建设数字强港创新应用场景。有条件的开放政府相关公共数据,优先或免费向注册在本地的航运物流企业共享。探索发展以“海丝指数”等为标的的航运金融衍生品,打造基于数字信用的衍生金融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