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宝洪:奔跑在乡村振兴路上
![]() |
![]() |
![]() |
□本报记者 朱敏敏 通讯员 左洪波
委员名片:
宋宝洪,长兴县政协委员,林城镇大云寺村党委书记、主任。
破烂的鸡棚用竹板打造成清新的竹楼、废弃的电线杆刷上绿漆成为小憩的长凳、破旧水泥墩变身文艺小品、叠叠放放的砖墙用瓦片开了“窗”……走进大云寺村,创意的火花让村庄焕然一新。
改变源于一项百日攻坚行动,力推这项行动的就是宋宝洪。18岁参军入伍,退役后回乡发展,他像钉子一样扎根乡村,心系群众。由于长年奔走在乡村田间,他的皮肤晒得黝黑,村民们笑称他为“黑炭书记”。看着乡村发生的喜人变化,他乐呵呵地说:“晒黑也值得!”
大云寺村地处林城镇城乡结合部,是该镇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行政村。用村民的话来说,这里曾经的模样有些“埋汰”。
“丑小鸭”是如何变成“白天鹅”的?组建党员护水志愿队、成立垃圾分类突击队、打造“美丽菜园”、设立农耕文化展示墙……宋宝洪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开展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治水行动、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他带头奔走在一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百日攻坚行动中,每个景观小品从设计、对接到布置,他都亲力亲为。
“水泥路浇到家门口,河道更清澈,垃圾每天有专人清运,村里环境大不同了,人人都是受益者!”村民们逢人就夸。
随着美丽乡村精品村的全面开展,宋宝洪又大胆创新,构建“和谐大云”数字化村级平台,为乡村治理插上“智慧翅膀”。
“叮咚,有一条新的民情反馈,请及时处理。”在数字化平台,这样的消息一出现,乡镇工作人员就会马上登录管理系统,点击进入“民情直通车”,将信息传递给对应的网格员,网格员随即赶赴现场了解、处理问题。
民情直通车、垃圾智能分类管理、文明诚信指数公开……截至目前,“和谐大云”数字化平台覆盖全村26个网格,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80余个,问题办结率达到97%,大云寺村因此获评浙江省民主法治村、善治村等荣誉。
环境美了、人心齐了,村民的腰包如何鼓起来?宋宝洪至今清晰地记得,2017年刚上任时,有一次被人问及村里集体资产有多少,他愣是不敢回答。“那时村里仅依靠农业‘单条腿’走路,‘造血’功能不行,还背着一身‘债’。”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宋宝洪先从村里的资源着手。依托地理位置和工业集中有利优势,将原有3层村办公楼对外出租,用于周边企业职工宿舍,年收益7万元。
“我们还排摸出了村里的闲置地块租给企业。”宋宝洪介绍,大云寺村周围企业众多,村里专门成立了创强物业有限公司,承接工业集中区56家企业的垃圾清运业务,村集体因此每年增收25万元。“今年物业公司的业务范围又扩大了,揽下了集镇范围内的绿化养护业务,光这一项每年就能创收45万元。”
7年间,从不足10万元到今年经营性收入有望突破180万元,村集体“造血”功能逐步增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充实“钱袋子”。
成为政协委员后,大会发言为基层干部减负呼吁、专题协商为深化“非粮化”整治建言、民主监督为美丽乡村建设找短板……宋宝洪带着来自田间、冒着露珠的基层声音,为乡村发展鼓与呼。
谈及接下来的目标,宋宝洪拿出一张大云寺村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图,一幅集居住、商业、文化、旅游四大功能的美丽乡村新图景跃然纸上。“在保证村民安置的前提下,我们要努力实现商、住、游一体化发展。”
“宋书记,你看你越来越黑了。”村民们的日子好了,宋宝洪的肤色一天比一天黑了。
“黑就黑呗,这是我战斗的光荣印记,是村民对我的肯定和鼓励!”为把大云寺村建设得更加富饶、美丽、和谐,真正实现乡村振兴,“黑炭书记”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有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