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过衢州诗缘

  杨万里塑像

  □周光星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现江西吉水县)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一生作诗两万余首,著有《诚斋集》传世。鲜为人知的是,杨万里一生与衢州挺有缘,总共有十一次途经而过。杨万里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人过之处,诗文留香,每次经衢州地界都会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

  任何事情的缘由,都有一定的潜在因素。那么,杨万里与衢州之缘到底是什么关系呢?翻看杨万里的经历,从当初的两次考功名,到后来的九次到当时的京都(临安)的升升降降,每一次都经衢州而过。你只要去翻查中国地图就会发现,吉水到临安(杭州),所行走的路线是吉水——抚州——鹰潭——上饶——衢州——杭州,并且是一条近似的直线。吉水去临安,衢州是第四站;临安回吉水老家,衢州是第二站。

  杨万里的一生中,经历是很丰富的。他是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仕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很有意思的是,在绍熙三年(1192)八月谢病自免之后,有过五次进封。绍熙五年(1194)光宗禅位于宋宁宗赵扩,宁宗在次年九月,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庆元四年(1198)正月,进封吉水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庆元五年(1199)三月,升宝文阁待制。次年十二月,又进封吉水开国伯。嘉泰三年(1203)八月,进宝谟阁直学士,宁宗赐其衣带。嘉泰四年(1204)正月,进封庐陵郡开国侯,加食邑三百户。开禧元年(1205)二月,升宝谟阁学士。同年五月初八,杨万里在家中病逝,享年八十。更让人惊讶的是,杨万里病逝后,又经历两次封赐:一次是开禧三年(1207)正月,朝廷追赠杨万里为光禄大夫;另一次是嘉定六年(1213)十二月,朝廷宣敕,赐杨万里谥号“文节”。

  那么,杨万里具体哪十一次途经衢州地界,留下了那些宝贵的诗篇文字?

  杨万里第一次在衢州地界留墨应该是在绍兴二十年(1150)春,他从家乡前往临安参加礼部试。虽然杨万里自幼苦读,胸怀锦绣,但礼部试先前从没参加过,水是深是浅,自己一概不知,前景难卜。杨万里一口气写了四首诗:《东碛滩》《辽车滩》《过渣濑》《宿渣滩》,这四个地方都在开化马金溪的钱江南源。他的人生,就如他在《东碛滩》中所云:

  江船初上滩,滩水政勃怒。

  船工与水斗,水力拦船住。

  琉璃忽破碎,永雪迸吞吐。

  竟令水柔伏,低头船底去。

  朝来发盈川,已过滩十许。

  但闻浪喧阗,未睹水态度。

  却缘看后船,偶尔见奇处。

  从此至三衢,犹有滩四五。

  文中的“盈川”在如今的衢江区高家镇。他的前景犹如过滩之水,曲折而又未知。果然,不久就获知自己落第的消息。第一次大考,就落败而回。但对自幼苦读不止的杨万里,这样的一次挫折又算得了什么。

  四年之后,即绍兴二十四年春,杨万里再次参加礼部试,终于进士及第。

  这是他第三次途经衢州,此时此地,心境极佳,十年寒窗苦读,终于学有所成,苦尽甘来。《入常山界》就是这一年所创之作。其诗云:

  一

  老随千骑赴毗陵,骑吏朝来有喜声。

  未到常山三十里,此身已在浙中行。

  二

  昨日愁霖今喜晴,好山夹路玉亭亭。

  一峰忽被云偷去,留得峥嵘半截青。

  诗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文笔之美让人耳目一新。上首中的“未到常山三十里,此身已在浙中行”,“未到”“已在”短短两个词中,衬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美好心情。加上天遂人愿,“今喜晴”“好山”“玉亭亭”“一峰”“半截青”,沿路之上的景致是如此之美,心情就更好了。

  绍兴二十五年(1155),杨万里被朝廷授赣州司户参军。杨万里一向是好学上进之人,在赣州司户任上,其父又携领他去拜见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重要的影响。

  乾道三年(1167)春,杨万里专程去临安,目的是给皇帝送《千虑策》一书。此书内容分“君道”“国势”“治原”“人才”“论相”“论将”“论兵”“驭吏”“选法”“刑法”“冗官”“民政”……共有三十篇,深刻总结了靖康之难以来的历史教训,提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方针策略,充分显示了杨万里的政治才能。

  此次途经衢州,心情沉重,前景茫茫,可是又满怀希望。于是,杨万里写下了《下鸡鸣山诸滩,望柯山不见》三首,其诗云:

  一

  地近莲花江渐深,一滩一过快人心。

  贪看下水船如箭,失却柯山无处寻。

  二

  莫怪诸滩水怒号,下滩不似上滩劳。

  长年三老无多巧,稳送惊湍只一篙。

  三

  却忆归舟是去年,上滩浑似上青天。

  诸滩知我怀余怨,急送秋风下水船。

  对杨万里来说,诗就是心声。从第一首的“快人心”“无处寻”,到第二首的“水怒号”“稳送惊湍”,及第三首的“浑似上青天”“急送秋风”,看似写景,其实是他内心波涛起伏的写照。

  同年十月,因右相虞允文推荐,杨万里被召为国子博士,自此开始在京(临安)任职。

  淳熙元年(1174)正月,朝廷授杨万里漳州(今福建漳州)知州,又经衢州而过。心中仍放不下朝廷之事,临行时特地上书孝宗皇帝戒贪吏。真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过三衢,徐载叔采菊载酒,夜酌走笔二首》应是此时所作。其诗云:

  一

  征涂半月客尘黄,今夕初逢一雨凉。

  冷笑菊花堪计会,为君八月作重阳。

  二

  疾风动地雨倾荷,一事商量君信麽。

  试问糟床与檐溜,雨声何似酒声多。

  从诗中不难看出,杨万里虽然此时出任漳州知州,完全算得上是一位权倾一方的诸侯,但他所担心的仍是朝廷之事,更担心的是孝宗皇帝任用贪吏祸国殃民。朝廷乱,势必会天下乱。第一首中的“一雨凉”,第二首中的“君信麽”,全身充满着忧国忧民之心。

  淳熙十一年(1184),杨万里被召入京任尚书右郎。这一次,杨万里经母丧、生病两大挫折。在漳州入京路上途经衢州,写下了《九月一日夜宿盈川市》一诗,其诗云:

  下滩一日抵三程,到得盈川也发更。

  两岸渔樵稍灯火,满江风露更波声。

  病身只合山间老,半世长怀客里情。

  西畔大星如玉李,伴人不睡向人明。

  诗中“病身”一词,写出了自己因身体状况有些身不由己,但还是对前景满怀信心。倒数第二句的“西畔大星如玉李”,“大星”应是指孝宗皇帝,“玉李”是对孝宗皇帝充满着期望,希望他心如“玉李”,远贪吏小人,亲廉政君子。

  淳熙十二年(1185)五月,授吏部郎中,应召上书。宰相王淮问他:“宰相何事最急先务”,杨万里答曰:“人才最急先务”,并递上《荐士录》,举荐朱熹等六十人。孝宗皇帝感其诚,升杨万里为东宫侍读,太子赵惇亲题“诚斋”二字赠杨万里。

  淳熙十四年(1187)十月,杨万里又升为秘书少监。

  淳熙十五年(1188),杨万里因直言朝廷弊端得罪孝宗皇帝,被削去直秘阁,出任筠州(今江西高安)。杨万里虽然讨得孝宗皇帝嫌,让他远离京城政治中心,但内心依旧强大不认输。《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四首中的第一首,就能看出他此时的心境。其诗云:

  远山高绝近山低,未必低山肯下伊。

  定是远山矜狡狯,跳青汹碧角幽奇。

  首行诗句“远山高绝近山低,未必低山肯下伊”,“远山高绝”意指孝宗皇帝居高临下,不听忠臣之言,但依然坚持己见“未必低山肯下伊”,坚持真理,虽折不弯。诗为言志,杨万里亦然。

  最后一次经衢州是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孝宗禅位于太子赵惇(即宋光宗)。同年五月,杨万里复直秘阁。八月被召,九月入京。他连上三折,要求光宗爱护人才,疏远奸侫,做到“一曰勤,二曰俭,三曰断,四曰亲君子,五曰奖直言”。

  杨万里一生中,总共写下与衢州有关的诗有四十余首,除上面所举的之外,还有《三衢登舟午睡》《游衢州仙岩过安仁渡》《明发三衢》《衢州近城果园》《江山道中蚕麦大熟》《过景星山山顶》《过髦塘渡》《江郎峰三石山》《晨炊江山县驿》等。